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课堂上的动手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

更应注重学

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

充分

发挥学生的潜力,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

到生活中运用。

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各方面素质也回得到和谐发展。那

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

一、课外收集有关信息,获得感性认识。教师要敢于打破教材,善于跳出教材,能巧

妙组织教材,

把知识教给学生,

把学生教“活”。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

让其观察生活,

搜集信息,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其认知冲突,

促使他们自主地探索,寻求解

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理解掌握知识,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二、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

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

敢于设疑,

敢于动手操作论证,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将单一的操作演

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为探索性、

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发现

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

三、精心设计动手操作的步骤,使教具、学具直观手段发挥应有的作用。动手操作前,

先让学生明白动手操作的目标,

即研究什么事物,

观察什么现象,

或分析一种什么关系。然

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动手操作要求,

提示操作方法。

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课堂走向生活,学以致用。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