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孔子与儒家有何联系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年轻时很困顿,中年聚徒讲学,成为中国第一个私学教师,晚年率弟子周游列国,由于政治理想与改革方案严重脱离现实,劳而无功。孔子失望地回到鲁国,集中精力整理了被后人尊为“六经”的《易》、《诗》、《书》、《礼》、《乐》、《春秋》等典籍,对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没有著作传世,《论语》是其弟子根据回忆整理而成的孔子语录。

孔子及其追随者以“六艺”教民,这一学派被称为“家”。孔子死后,“儒分为人’,最重要的是孟子(名轲)和荀子(名况)两派。孟子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第一个深入探讨人的本性,提出“性善”论,认为“天命”决定人事,但人们可以通过存心养性来认识客观世界,所谓“尽心、知性、知天”、“万物皆备于我”。在世界观和认识论上使儒家唯心主义哲学系统化。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崇礼传统,但与孟子相反,认为人性恶,主张客观世界具有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力可以胜天。甸子的哲学思想有着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特色。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仁者,人也”,“人’作为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孔、盂、荀都作了详尽的阐释。“仁者爱人”,儒家以仁为最完美的道德,为了达到仁,孔子主张恢复维护上下尊卑等级关系的“周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儒家从仁和礼推衍出一整套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历史哲学。

孔子对宇宙自然谈得不多。他承认超自然力量的存在,“畏天命”,但“敬鬼神而远之”,采取模糊甚至是矛盾的立场。反映他企图摆脱而又难以摆脱殷周以来传统神学观念的矛盾心理。孔子的天命观被孟子系统化,是儒家哲学思想体系中的唯心主义糟粕。

关于认识论,孔子从经验中总结出不少认识规律,体现出饱学深思的一代哲人的悟性,但主要是对教育实践、求知方法的总结。只有以“名”定“实”的“正名”论才真正触及认识论本身。可惜的是,他颠倒了名与实的关系,后来墨子、荀子再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才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孔子虽然讲过“生而知之”,但包括孔子在内的先秦儒家在教学实践中则强调知识来源于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有关学习方法与态度的真知灼见是儒家思想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

先秦儒家哲学、政治观是个充满着矛盾的思想体系。唯心论中杂有唯物论成分,形而上学混有辩证法因素;既同情人民,又维护等级压迫,既复古守旧,又积极用世,形成一个颇具特色的思想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汉代以降,儒学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成为统治思想,并非由于它有强大的思辨、逻辑力量,而在于它不断被统治者改造。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成分和等级压迫、复古守旧的糟粕发展为三纲五常的封建道统,窒息了民族智慧,阻碍了社会步伐。而它的朴素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思想,以及肯定人的价值,热爱人生、忧患社会的人道主义精神滋润着中华民族文化绵延发展。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