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例子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7:47:46
群体极化这一概念是由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中提出的,指群体成员中原本已经存在的倾向性。
通过群体的作用而使得观点或态度向着某种极端方向转化,即保守的更保守,激进的更激进。互联网环境中。舆论情绪汹涌,用户圈层化明显,信息茧房与回音室效应也会引发群体极化现象。
一、信息茧房加剧群体极化
互联网环境下,算法助推信息生产与分发的个性化,个性化的信息推送使得个人愈加桎梏于信息茧房之中。受信息茧房的影响,不同的群体接收到的议程、信息和对舆论的态度差异将会越来越大,不同的群体之间无法达成共识,进而形成群体极化。
二、情绪表达加剧群体极化
在情绪在前、真相在后,成见在前、客观在后的后真相时代,个人表达呈现出非理性的倾向,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主观倾向。非理性的个人情绪不断叠加,进而容易在互联网中形成群体极化现象。
例如,在杭州女子失踪案中,残忍“杀妻”的事实与网络上一直以来的性别争议话题相碰撞,加之媒体的猎奇渲染,使得群体极化现象更为突出。
三、社交媒体圈层化加剧群体极化
普遍的用户画像兴趣推荐会因为相同的信息快速聚集对该信息拥有共同看法的人群,同时也推动用户选择和自己有相似观点的人来交流,个人的观点被强化、知识被固化。这种回音壁效应加剧了群体极化,甚至会催化网络暴力和群体性事件。
群体极化是互联网环境下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这会导致用户间的认知差异增大,社会共识更加难以形成。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媒体需要加强舆论引导,巩固社会合意,以理性的声音代替情绪的宣泄。
上一篇
如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下一篇
教师师德表现自我评价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