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局是做什么的县发改局在产业扶贫项目培训会上的讲稿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6:52:15
俗话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三五”期间,我县要打赢精准脱贫的攻坚战,圆满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关键在于群众的腰包能不能鼓起来;腰包能不能鼓起来,关键在于产业能不能发展起来,这是一条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链条。可以说,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致富,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引领群众精准脱贫,这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
这次我们编制精准脱贫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2018年),目的就是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强化政策扶持,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通过政府主导推动、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互动、现代园区牵动、能人大户联动、干部帮扶促动措施,引导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广泛参与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生产经营活动,分享收益,提升贫苦户的自我造血功能,带动和扶持贫困户稳定增收,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为确保产业扶贫规划高站位思考、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结合县域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谋划产业扶贫项目时,我们应该把握好几方面重点:
(一)项目谋划目标
1、壮大特色产业。通过短期与长效相结合、种养与经销相结合、主体与贫困户相结合,快速形成支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力争2018年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2、提升扶贫效益。涉农惠农项目按计划逐年向贫困镇、村集中、倾斜,优先扶持具有产业基础的贫困村、贫困户,提高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促使贫困村、贫困户快速增收脱贫。
3、稳定脱贫增收。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一户一技”的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布局,推广应用新技能,力争使每个贫困户至少有1项致富产业、主要劳动力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有1人稳定就业。确保到2018年全县6.34万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就业、生态补偿、教育医疗、兜底保障等脱贫措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二)项目谋划原则
一是产业带动,主体联结。坚持把带动贫困户增收作为产业精准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展和壮大优势产业、培育和扶持市场主体,盘活和流动社会资源,引导贫困户土地入股、联户经营、劳务就业和参与发展,建立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增收脱贫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地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探索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产业精准扶贫新路子。
二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与周边地域资源、自然条件、交通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我们在编制产业扶贫规划时,应坚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水则水等原则,充分立足当地资源禀赋,选择最适宜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扶贫重点。(如:南部山区的茶叶、药材、食用菌、林下经济……北部山区的冷水鱼、娃娃鱼、畜禽养殖等……平坝地区的设施蔬菜、花卉、桔柑、猕猴桃、瓜果……)不同乡镇因地理位置不同,可供选择的产业发展也不同。因此,我们在选择产业发展重点时,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少而精,规模化,标准化的原则,一般情况下,每个镇规划的主导产业不超过2个。
三是多规合一,融合发展。去年,我们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充分考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土资源、生态环境、城乡建设等方面专项规划的衔接和融合。这一次,我们在编制产业扶贫规划时,同样要坚持“多规合一”的工作思路,要切实将产业扶贫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特惠政策与普惠政策紧密衔接,政府力量和民间资本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各行业部门和社会各方面优势,集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使产业扶贫规划能够精准到部门、精准到企业、精准到村、精准到户、切实可行,有序推进。使产业发展真正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平台和途径。我们要结合贫困镇村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地方产业特色,做强产业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延伸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物流运输、电子商务等农产品链条,着力构建“一镇一至二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产业发展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接二连三”复合业态发展,创新特色农业产业脱贫新模式。
四是市场导向,注重长远。一个产业能否发展壮大关键在其产品的市场占有能力。编制产业扶贫规划要充分把握市场规律,注意研究市场的新变化,切忌盲目“跟风”。就我县而言,绝大部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业链条短,农民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较少。由于产业链条不完善等原因,一些地区农业产业成规模后紧跟着就出现了“卖难”问题。这次编制产业扶贫规划,就是要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重筛选一大批基础好、产业强、产业链条长、与贫困户联系紧密、扶贫积极性高的项目,着力构建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入手,注重加工配送、产销对接、信息引导等农产品流通环节,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对市场前景较好,规模优势不明显的产业要将重点放在科技成果转化、新品种引进和实用技术培训上,逐步扶持发展壮大。通过科学分析,有效把握市场导向,既可以分散市场风险,引导区域产业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又能够保证贫困人口持续稳步增收。
五是重视培育经营主体。当前,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现代化速度日益加快,但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还局限于传统的一家一户、单打独斗模式,迫切需要加快培育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民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从分散经营走向专业化经营、从贫困落后迈向小康。新型经营主体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保障;能够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农户形成唇齿相依的利益共同体;可以进一步丰富开发式扶贫的载体和形式,推动精准脱贫体制机制创新。我们在编制产业扶贫规划时,要把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充分调动其参与产业扶贫开发的积极性(例如:**等龙头企业对周边镇村中药材种植、植物提取产业的引导作用)。不断增强对贫困群众的辐射带动作用,使之成为带动片区经济发展“龙头”力量。
六是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我县属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之一。为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进一步加强县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县上编制了南水北调“十三五”发展规划,这次我们在编制产业扶贫规划时,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充分考虑片区的生态条件,要注重保护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加强生态修复;要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开发,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探索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的路子,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
煤炭价格跟什么有关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