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体制内如何让自己材料写得更好

体制内专职写材料六年。

也曾经当过“笔杆子”。

分享几点心得和建议,不足之处欢迎交流和斧正。

一、“笔杆子”的一般标准。

体制内专职和主要写材料的人不少。

但是能被称为“笔杆子”、“大拿”的应该不多。

“大拿”和“笔杆子”基本是一个层次的材料狗“美称”。

通常,“笔杆子”至少具备以下几点:

1、有思想。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诗以言情。

体制内的大部分材料,如果看成一篇文章,自然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和观点。

不论是向上级机关的《请示》、向下级单位的《批复》、同级单位之间的《函》,或者针对某个/某类问题的《报告》、《汇报》、《分析》,还有各种单位、个人及领导《总结》、《讲话》,首当其冲的都需要自己对这些事情、问题、内容有成熟、稳妥的想法、意见。

之所以说是“成熟、稳妥”的意见,是因为这些材料,除了个人材料,都代表的是单位或集体。

个人材料,也需要在“讲政治、顾大局”等原则范畴之内。

这也就是常说的“怎么看”。

2、有思路。

如果说“有思想”,是“怎么看”,那么“有思路”则是“怎么办”的问题。

问题已经摆在那里了,也找出来了。

下一步的内容,自然是找对应的措施一二三四五。

思路不仅要清晰,还要缜密,最重要的是“接地气”。

思路不清晰,措施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包含,会让执行的同志相互打架;

思路不缜密,就像填补漏洞,按照你的方法填完,竟然还有漏洞。

3、接地气。

“接地气”,是体制内文字材料中的一项重点,尤其是让材料避免空洞、华而不实的有效方法。

”接地气“,顾名思义,就是不要飘在空中、光说一些车轱辘话,要将你的意见看法通过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落地。

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新入职的同志写材料容易出现不接地气的情况。

问题了解清楚了,在如何解决问题的时候迷糊了。

要么从网上找一些措施粘贴上去,要么凭空自己编撰一些码上去。

这样的结果,就是隔靴搔痒,说了一堆寂寞。

4、语言准确流畅。

你可能有深邃的思想、有效的对策建议,但还需要用准确流畅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语言不准确,会容易引起歧义,不能让人正确理解你到底要怎么做;

语言不流畅,让人看了费劲,怀疑这份材料的真实性。

想好了,把你所想正确表达出来,才是一个“笔杆子”的基本要求。

二、怎样提升自己文笔成为“笔杆子”?

1、多思考。

火车不靠推,牛皮不靠吹。

“笔杆子”的“两把刷子”来自于“肚子里有货”。

这个“货”吃不来、喝不来,要靠多思考。

遇到一个事情问题了,多问问自己,我是什么态度、意见?我该怎么处理?

看到网络突发事件,多问问自己,我怎么看?如果是我,会怎么办?

2、多学习优秀文稿。

你的周围或者前辈、领导,应该有做得好的 ,多向他们学习。

有些同事、领导,脱稿发言的时候就很有水平,表达的观点、意见有高度又很中肯,说的措施很缜密又有针对性,还很干净、不拖泥带水。

有些材料意见很明确,思路很清晰,文字很简练;有些材料思想比较宏大,思路很完整,文字优美。

不同的优秀文稿,有不同的特点。

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

3、参与实践工作,了解工作实际。

一位部门和岗位,不参与实践工作,没日没夜的在写材料。

没有实践工作经历和经验,很难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即便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要提出有实操效果的对策建议也很难。

这种情况下写出的材料,要想“接地气”估计很难。

因此,要尽量避免“从材料到材料”的模式。

努力安排或者向领导争取安排相关实践工作或者调研,才能成为“接地气”的“笔杆子”。

4、养成写材料的一些好习惯。

写材料往往是一个反复修改,反复锤炼的过程。

你认为这件事儿这个问题,应该这么看,其实领导未必是这么认为的;

你认为这件事儿这个问题应该这么处理解决,其实领导未必认可。

因此,养成写材料先写提纲、打初稿,用提纲和初稿跟同事领导进行沟通和讨论,并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

待“怎么看”、“怎么办”的意见都统一,再下笔具体起草。

同时,每做一次重要的修改,都另存一个版本。

笔者以前经常遇到反复修改,改了几十遍之后,翻开第一稿,发现又改回去了。

5、勤练习。

《卖油翁》说:“无他但手熟尔。”

写材料,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字表达的活。

写多了,你就知道怎么写了。

写多了,你就能慢慢写好了。

光说不练,永远只是一个假把式。

你不一定要成为“笔杆子”,但是能写、会写一定让你在体制内更有底气。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