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音乐舞剧与音乐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20:02:25
舞剧音乐在舞剧中的地位与作用显著。它是舞剧的灵魂,不仅为舞蹈伴奏,而且拥有揭示剧情和刻画角色内心情感的能力,具备较强的独立性。音乐在表现思想内容、发展戏剧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及性格上发挥着关键作用。正如人们常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20世纪欧美的舞剧音乐发展展现出与18~19世纪不同的特点。参与舞剧音乐创作的名家众多,经典之作层出不穷。舞剧题材广泛,音乐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为欣赏者带来视听互补、总体把握的综合感受和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芭蕾音乐常在音乐会中演出,通常以选自芭蕾音乐中的精彩片断的组曲形式出现,有时也全面演奏,极大地丰富了音乐会的曲目。中国舞剧音乐史中,舞剧音乐作为舞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渲染舞台气氛等手段揭示和表现剧情。
在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舞剧音乐创作。建国后,舞剧音乐从《张羽煮海》(刘式听曲)、《东郭先生》(苏夏曲)这类小型舞剧起步,发展到大型古典舞剧《宝莲灯》(张肖虎曲)、《小刀会》(商易曲)等。这些作品反映出现实生活的主题,如《五朵红云》(彦克等曲)。1959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芭蕾舞剧《鱼美人》(吴祖强、杜鸣心曲),此后,《红色娘子军》(吴祖强、杜鸣心曲)、《白毛女》(严金萱、陈本洪等曲)将中国舞剧音乐创作推向新境界。然而,“文革”期间的舞剧音乐质量远不及此前的优秀作品。
新时期以来,舞剧音乐创作迎来了黄金时代。《丝路花雨》(韩中才等曲)、《凤鸣歧山》(刘念勋曲)等民族舞剧在音乐创作上各有建树;芭蕾舞剧《魂》(奚其明曲)、《家》(田丰曲)、《祝福》(刘廷禹曲)、《林黛玉》(石夫曲)、《雷雨》(叶纯之曲)、《阿Q正传》(金复载曲)等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从80年代中期起,一批"新潮"作曲家的介入,引发了从观念到技法的巨大变革,如《窦娥的呼唤》(马剑平曲)、《秦王扫六合》(石铁曲)、《黄土地》(谭盾曲)、《无字脾》(杨立青、陆培曲)等作品,运用现代观念、思维和技法,对舞剧主题进行新颖独到的音乐阐释,令人耳目一新。
90年代以来,舞剧音乐创作的数量大幅增加,许多作品获得了“全国文华音乐创作奖”。《阿诗玛》(万里、黄田曲)、《边城》(扬天解曲)、《春香传》(朴瑞星、金正曲)、《丝海箫音》(吴少雄、林荣元曲)、《森吉德玛》(王竹林等曲)、《南越王》(石夫曲)、《远山的花朵》(彭涛曲)等作品展现出崭新的鲜明的民族个性,显示着音乐创作的勃勃生机。
扩展资料
舞剧音乐 (music in dance-drama) 作曲家为各种类型的舞剧所写的音乐。在西欧,主要的舞剧音乐是芭蕾音乐。此外,还包括民族舞剧与现代舞剧所用的音乐。著名舞乐有《火鸟》、《彼得鲁什卡》等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