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职责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02:00:31
“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这个观点的含义是:知识不是单方面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其他同学的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也就是说数学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教学活动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而体现学生主体性必须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思维、去体验,在交流中获取知识。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勇于积极回答问题,而有些学生却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好像自己与课堂毫无关系。因此,我们作为站在教育前线的教师们就应该关注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学习状态,真正地做到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如果能做好这一点,学生的学就会兴趣浓厚,主动积极,教学效果就会明显。因此,数学教学要确保从学生的数学实际出发,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若遵循这个原则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将是一种饶有兴趣的高效活动。我就这点谈谈我的看法:一、宽容和善待每一位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不会把教师看作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独裁者,而是把教师看作是可以和自己平等交流的朋友。尤其对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很在乎老师对他们的态度,哪怕是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很不经意间的鼓励。因此要在课堂上,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和学生一起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提出自己生活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和学生一起商量解决;在集体交流中,师生之间你问我答,合作交流计算答案;教师出现的错误,学生能马上指出,教师也能马上改正,并做出道歉……在这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每个学生才能更主动和积极地投入学习。二、正确认识教学中教师角色。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师生间相互交流思想、相互探究学习的双向活动,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去思维。在教学实践中,尽量展示数学问题思维的全过程,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有自己的思考与创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应该重视每一个学生个体,引导学生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注重用连串问题来组织教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活的教学主体,教师不能以传统的知识讲授替代主体活动,要让学生在自由活动的空间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也应该摒弃管教者的观念,本着与学生合作的态度,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形成师生互动、民主融洽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思考中潜移默化地增长知识,积累经验。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应该注意既不能随意降低目标,又不能主观提高目标,脱离学生实际就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活动中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和行动的积极参与。作为数学教师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每一位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起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情境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涉及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活动情境,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而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要注意设置问题,控制以及解答疑问的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发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尽量做到弹性管理。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分层指导的方法,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稳步地前进。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问题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让他们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在讨论中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探索活动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从特殊去探索一般,通过类比、联想,从旧知去探索新知,收到较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充分运用发展性评价,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暗示学生“我能行”,并能合理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这样也能很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要善于表扬、鼓励、多肯定、少批评,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断揣摩学生的思路和方法及学习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以问题串的形式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四、重视学生数学学习创造的过程。课堂教学,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应有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教师“场外教练”的主导作用。另外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决不能只顾显性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培养,而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创造过程的培养。由于数学学科不需要象物理、化学学科那样以许多实验来证明内容的正确性,它的结论可以由不同的人独立获得。由此教师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出来,提供学生学习创造的机会,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欲望。如对数列的相关概念的教学时,我在教学中,先向学生出示了一系列具体的数列,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讨论,找出数列的性质,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探究数列的特点。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研究能力及数学学习兴趣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总之,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认识的理性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化、社会化的非理性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经验、交流情感、互相启迪心智共同创造的过程;是学生参与认识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相作用中统一发展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根据知识的内在结构顺应学生的数学实际,为学生提供现象和问题,使学生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之中。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使得教学最优化,就必须把握住这一过程,在新课改精神的引领下,更新学习观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不断地提高学习能力和教学方法。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类比、推广、探究、质疑、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上一篇
银行如何做好风险管控
下一篇
低碳旅游含义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