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业务管理审计业务管理改进措施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23:43:40
一、加强审计计划管理,提高审计资源效益。
审计机关在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时,应借鉴国外经验,以风险为导向确定审计重点。例如,美国国家审计机关在编制审计计划前对各审计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可行性研究,确定重点审计项目。我国各级审计机关亦应借鉴国际审计的有益经验,将高风险领域,如舞弊、浪费、滥用职权、管理不善等作为优先审计重点。
审计项目可行性论证是确保审计项目实施的关键步骤。审计项目可行性研究需对审计项目的环境、经济、社会等条件进行调查分析,评估实施后可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通过这一过程,可考察审计项目的经济和技术可行性。西方国家对此高度重视,我国应借鉴其先进经验,由业务部门提出审计建议书,经讨论确定审计项目后,进行调查走访和审计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优化和细化审计计划的编制程序也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编制审计计划时,需考虑全面性、影响程度、未来的发展以及计划结果的敏感度,对备选审计项目进行优选排序。同时,要重视审计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充分征求意见,并编制审计项目说明书。
避免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频繁调整。虽然临时改变有时难以避免,但过于频繁的调整会降低审计质量。通过提高审计人员的应急能力、职业培训以及加强信息化审计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二、推广信息化审计技术,提高审计效率。
审计管理应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通过开发计划管理软件或利用现有信息化工具,提高审计业务处理能力。审计署的OA和AO系统等先进审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专家经验库的建设和完善,进一步增强了审计工作的能力。然而,我国各地审计机关在计算机审计技术的掌握上仍有不足,审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待加强。
三、加强审计成本控制,整合审计资源。
通过整合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是提高审计效能的关键。审计计划的整合、审计对象的整合、组织机构的整合以及信息技术的整合,都是有效控制审计成本的方法。中央审计机关可利用其技术优势,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审计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的共享与联网,以支持审计资源管理的系统化和信息化。
强化预算管理,建立节约奖励制度。通过预算控制,实行定额预算,将审计项目成本与审计人员的切身利益挂钩,提高审计人员的成本控制积极性。充分利用审计成果,提升审计报告质量,强化信息工作,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共享。
四、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项目管理水平。
在审计机关内部建立独立的质量控制部门,实现业务审计与质量控制相分离的机制。探索适合不同审计业务的控制方法,建立科学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明确各环节的质量要求和责任。
建立审计工作分级负责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明确审计人员在不同环节的责任,促进其增强责任意识,保证审计行为的客观公正。完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法律规范,加强审计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为提高审计项目管理水平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最后,改进审计业务管理需要加强审计业务的科学论证、严格考核和民主评议,从机制本身确保审计管理的完整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