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对社团的认识怎么写

对于大学生社团的一些思考 未曾进入大学时,曾对社团生活热情地向往,以为那种民主和年轻的气氛会让我们感到作为一个大学社团成员的骄傲和自豪。然而,当我们真正地走进大学以后,是否这些社团真的依旧让我们热血沸腾,还是只是成了太阳光下闪着七彩光环的肥皂泡,却值得商榷。

社团,同学们志同道合组建的一个兴趣小窝,一个小团体。在这里,我们能够找得到兴趣相同的兄弟姐妹,让我们那些在高中幻想的乐趣找一个落脚点。一个社团的真正建立无疑是复杂的,社团每年的进化和演变也需要一代成员付出很多的努力。

可是,当兴趣与现实相遇,我们会选择什么;当我们即将离去,我们又得到了什么,或许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就现在的大学社团来讲,除去那些只是为了获得发展素质奖励分的少部分,更多的同学是想真正地锻炼自己。可是,当时间匆匆地流过,再回首校园中那些或激动,或高兴,以及那些夹杂些苦涩的日子,社团的生活似乎没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们去回忆和品味。

究竟我们的社团少了什么,仅仅是火热的激情,还是缺少更多的,是一种冷静的态度和认真的塌实? 综观大学社团以及大家的一些看法,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象牙塔中,很多社团缺乏一种最根本的东西——严肃的考核体制,缺乏一种较为客观的工作分配体制。于是,搞一个活动,尽管人员已经够多,还常常感觉人手不齐,或者真正来参加活动的人数很少,却还弄得满城风雨。体制的缺乏让同学们感觉长时间的工作让自己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缺乏激励;同时没有一种纪律去约束,会产生涣散的感觉。大学中,很多的社团倡导一种人性化管理,认为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体现;倡导要把社团做成同学们在校园里的第二个“家”。可是往往过于亲和的工作方法,只落得草草收场。

2.工作的效果体现不均衡。在很多院校,学校的社团与学院社团工作的交流在辅导员看来前者要轻很多。这样,就使得一部分学生“墙内开花墙外香”,自己在学校社团中很有一番作为,却没有真正反映到辅导员的视线里。时间一长,很容易引起一些同学的委屈和不满,减少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这就关系到同学们的心理作用,辅导员在很多大学生看来就是高中的班主任。而这个班主任显然没有像以前那种精力去关心每一个人。可是,我们长时间地生长在表扬声里的骄子们付出了九牛二虎之力,听不到老师的表扬。自然,失落这样看来很正常。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