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就业歧视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01:50:46
就业歧视是指在就业过程中,没有法律依据的、基于种族、肤色、宗教、政治见解、民族、社会出身、学习方式、性别、户籍、身体或健康状况、年龄、身高、语言等因素,对求职者或员工采取区别对待、排斥或优惠等行为,侵犯其劳动权利的行为。
一、个人如何应对就业歧视
1. 面对现实,做好充分的心理和思想准备。虽然平等就业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但由于各种原因,就业歧视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2. 学会应对可能遭受的歧视。建立“职业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自信,不随波逐流。可以咨询专业人士,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求职中可能遇到的歧视,以便从容应对。
3. 在遭遇歧视时,要据理力争,必要时寻求法律帮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国家如何制止就业歧视
1. 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如实说明。但对于与劳动合同不直接相关的信息,劳动者有权拒绝。
2.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3. 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录用标准。
4. 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和社会保障权利。
5. 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妇女在享受福利待遇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6. 在晋职、晋级、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应坚持男女平等原则,不得歧视妇女。
7. 在职工的招用、转正、晋级、职称评定、劳动报酬、生活福利、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人。
三、女性就业歧视,事业家庭如何两全?
1. 女性在职场中可能存在一些劣势,但这种情况正在得到改善。如果确实存在某些行业或岗位对性别有特定要求,可以考虑短期内寻求类似岗位转岗,以保持职场生涯。
2. 如果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短时间内无法解决,可以将重心转向家庭,为配偶提供更多时间,共同维持家庭经济稳定。不建议直接放弃工作,这样可能会导致失去平衡,不利于家庭和谐。
3. 解决这类职场问题要果断,否则可能会错失就业机会,并积累负面情绪,影响家庭和谐。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第二条 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第三条 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通过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措施,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
第六条 国务院建立全国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动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促进就业工作的需要,建立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