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研究报告:三星堆的面具特点一篇600字拜托了

面具与三星堆文化

面具反映了人类思维意识的发展和宗教情感,在史前人类独特的社会条件下孕育诞生,几乎与文明史同步发生。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就开始使用面具。世界上许多古老部族、民族都有自己的面具,面具是民族宗教心态、民俗心态和审美心态的发展与变迁的体现,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共出土15件面像,包括A型3件、B型8件、C型4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巨大的青铜纵目面具,宽138公分,高65公分。这尊面具的眉毛宽约7公分,眉尖上挑,双眼炯炯有神,眼球从狭长的双眼中柱状外突,突出眼眶长达16公分,中部还有一圈宽2.8公分的镯状箍。面具的鹰钩鼻、阔嘴嘴角上翘接近耳根,招风大耳状如猪耳,却斜向上方伸出。眉、眼曾用黑色颜料勾画过,口缝涂有朱砂。这样大的面具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也非常罕见。它的奇特形象构成了地球上最怪异的面貌之一。

关于这尊纵目面具,有几种解释。一种认为这是“千里眼顺风耳”的形象,通过夸张的眼球和大耳,希望获得超等的望远能力和听力。第二种认为它与古蜀王蚕丛有关,“蚕丛纵目”,眼睛鼓出来是古蜀蚕丛氏的特征,青铜纵目面具是蚕丛王的神像。还有一种认为,人像纵目突出双眼,其含义与中原甲骨文的“蜀”字突出“目”字的意义相同,反映了“蜀”字的字根之所在。古“蜀”字的上部象征纵目,纵目人像与《华阳国志.蜀志》有关蚕丛纵目的记载相吻合。实际上,纵目的形象不能适应生存环境,眼睛那么娇嫩,眼球突出来那么长,很难经受住风吹雨打日晒雨淋,这一形象是人类对自然界和自身认识还处于原始阶段时,对其祖先神化加工的结果。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头雕像,颈部全都呈倒三角形,它们的下面是否会有泥塑或其它材料制作的躯体?它们是否会作为“人祭”的代用品,用以象征被杀的“人牲”?这仍然是一个谜。

头颅崇拜作为灵魂崇拜的一个表现形式,在历史的演变中曾留下了遗迹。远古时,有一些民族,曾用猎得的人头做某种祭祀仪式。人牲(人头)用于规格最高的祭祀,被认为是最灵验的。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中源于头颅崇拜的猎头之俗多见史载。

历史在进步,巫师们在祭仪中也逐渐摈弃人头血祭,遂以人造的骷髅或其它造型面具代替人头。作为历史信仰的遗响,藏族、蒙古族、裕固族、土族、纳西族等在寺庙跳神时,至今仍要佩戴骷髅形面具。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