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儿茶酚胺病理联系

血浆中儿茶酚胺水平的变化揭示了多种病理状态。不正常的儿茶酚胺水平主要涉及到两方面的情况:

首先,肾上腺髓质瘤的出现伴随着大量的儿茶酚胺,进而导致循环系统的紊乱。这些瘤体中累积的儿茶酚胺异常影响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引发一系列病理反应。

其次,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状况与儿茶酚胺的水平紧密相关。过高的儿茶酚胺含量可能导致高血压和心肌梗塞,而过低的含量则通常与低血压相关联。此外,儿茶酚胺水平的差异还可能与心脏猝死、冠状心脏病以及心脏供血不足等问题有关联。

在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兴奋状态时,大量的儿茶酚胺会释放入血。各种休克状态下,血中儿茶酚胺的含量可能比正常水平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作用于α受体,导致皮肤、腹腔脏器和肾脏小血管的收缩,使得血液灌注量减少,进而引起微循环的缺血。肾上腺素还能够激活β受体,使动静脉短路开放,血液绕过真毛细血管网直接进入微静脉,加剧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在肺部微循环中,动静脉短路的开放影响低氧静脉血的动脉化,导致动脉氧分压(PaO2)降低。

扩展资料

儿茶酚胺是一种含有儿茶酚和胺基的神经类物质。儿茶酚和胺基通过L-络氨酸在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和亲铬细胞位置的酶化步骤结合。通常,儿茶酚胺是指去甲肾上腺素(NAd)、肾上腺素(Ad)和多巴胺(DA)。这三种儿茶酚胺都是由络氨酸结合。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