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是怎么入行的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6:29:40
关于入行,我的故事听起来挺励志的,但事实上,我觉得——都是命。
-节目编导-
我一直都喜欢写写东西的,不过大学时的专业和编剧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后来凭着一颗向往娱乐圈的赤子之心,毕业时去做了娱乐电视节目的编导,有机会采访一些演员和导演。
我人生中采访的第一个人是陈可辛导演。当时我还是个实习生,特别紧张,记得采得乱七八糟,全靠陈导本人太会聊天,才没冷场。很多年后我跟他合作,关系比较熟时,和他讲起这件事,陈导微笑地看着我,我从他的眼神里看得出来,他根本不记得这件事……
-电影宣传-
后来因为喜欢电影,我又做了电影宣传。每天忍受着灵魂的拷问,为一些烂片写宣传稿。写到要吐了,于是就想辞职。我跟老板理直气壮地说我要去做一名编剧,老板看着我冷笑三声,说:“你太天真了,编剧有那么好当的吗?你这么不切实际的想法,跟前几个月刚刚辞职的李媛一模一样。”后来李媛(注:《七月与安生》《喜欢你》的另一位编剧)成了我的编剧搭档。
辞职之后,我也不知道怎么当一个编剧。说实话,我既没有爱电影爱到要为它献身的痴情,也没有要以一己之力拯救中国电影的豪情,心里就是觉得或许可以做编剧这件事,那就试试看吧,反正别的我好像也都不太想做。
-应聘失败-
我当时想,如果去影视公司应聘当一个剧本策划应该是挺好的选择,剧本读多了应该可以写了吧?于是我把当时市面上所有知名影视公司全部面试了一遍,结果所有人看了我简历都说——我们公司缺宣传,你先留下来做宣传吧。
直到我面试了一家不是很大的影视公司,一个女制片人,问我第一句话:你的终极目标想做什么?我说做编剧。她说你确定是编剧吗?我说我确定。她说我现在招的这个人想往制片人方向培养,不管你多合适、多优秀,我都不会招你进来,你想当编剧就直接去做,不要想着曲线救国,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成了编剧,我们可能还有机会合作。
-上学进修-
我觉得她的话挺有道理,就给我前同事打电话,一起去电影学院报了进修班。于是我们成了同学,去电影学院上学,过程中遇到一个老师,他从美国回来在北电代课。当时他给每个学生一个小时的课余时间讲故事,后来才知道他自己在做一个编剧班,这个过程其实是在面试。他在我们班就招了两个学生,就是我和我的前同事。
接下来跟着这位老师学了一些编剧的入门技巧,与此同时也开始接项目。
我接到的人生第一份编剧合同说来也巧。在我准备签下那份合同的时候,制片人突然问我:“许伊萌,你还记得我吗?“我当时一愣,因为脸盲,没有认出这位一起开过很多次策划会的制片人,就是当年面试我,并跟我说上面那番话的女制片人。她说:“我也没想到一年多的时间,你真成了一名编剧,而且我们还真的合作了。这个项目现在的策划,就是当年和你同批次面试,我们招进来的那个人。”
-大纲编剧-
后来每次和人讲起这个故事,回想起这段经历,我都觉得很奇妙,可惜那个项目最终没有成。不光这个项目没有成,后面两年多所有项目都没有成。那时我自嘲是“大纲编剧”,因为将近一年的时间一直在写大纲,没有一个项目进入初稿阶段。后来终于进步了,变成了“初稿编剧”,经历过一个剧本写8稿,每一稿完全不一样,也经历了一个项目马上要开拍,头一个月制片方突然又说不做了……
后来才知道,这些坎坷对于一个编剧来说,真的都太正常了,不值得吐槽。而且回过头看当初的剧本,虽然有闪光点,但整体都是挺有问题的,尤其是感情太粗浅了。
经历这些低谷以后,因为《喜欢你》这部戏的剧本认识了陈可辛导演,又写了《七月与安生》。
还记得《七月与安生》剧本围读会结束的那个傍晚,演员离开,监制、导演一群人上来恭喜我们第一部电影要开机了。我那时候才真实地感觉到,好像自己真的入行了。一切都挺不可思议,又都顺理成章。
-最后-
当娱乐节目编导的时候积攒了看片量,当电影宣传的时候有了市场化意识,这些都成为日后做编剧的财富。当然也是运气好,之前的工作认识了一些同行,转行做编剧之后也遇到了几位贵人,日后成为了工作伙伴。
说句很实在的话,比较起国外,中国影视圈的次元壁其实挺好打破的,关键是能不能遇到高水平的从业者。不过,志趣相投的人总会成为朋友,靠谱的人和靠谱的项目总会相遇。就像每部电影都有它的命一样,每个人的际遇也都不尽相同。唯有拿得出手的实力和不留遗憾地心态是相通的吧。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