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墨子的教育思想
- 培训职业
- 2025-05-03 11:06:52
墨子,春秋末战国初之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之创始人。姓墨名翟,鲁国人,出身平民,人称“布衣之士”、“贱人”。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同情“农与工肆之人”。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弃周道而用夏政,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墨子广收生徒,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庄子·天下篇》称赞墨子为“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而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行迹所至,东到齐,西游郑、卫,南至于楚、越。曾与公输班论战,成功制止楚国对宋国之侵略战争。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之祖源之一。事迹见于《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于》等书,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子》一书中。《墨子》一书可分五组,系统反映墨子“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题,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之主要典籍。
墨子认为教育与人的关系密切。反对命定论比孔子更为彻底。主张学习靠自我主观的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学者要有强制督促,不能受外界干扰。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决定作用。以染丝为例,说明环境影响人性形成。教学内容实际应用知识与能力为主,涉及工艺技术、自然科学、军事防御等方面,特色鲜明,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上,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范畴,有进步意义。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