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常见症状鉴别
- 培训职业
- 2025-05-13 11:38:28
中医诊断学中,发热作为常见症状,其表现形式和伴随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揭示不同的疾病征象。发热可以理解为体温超过正常范围,不论是外感热病还是内伤杂病,都会出现。
发热时的热型,如恶寒伴随发热,是判断表证的重要依据。例如,恶寒重且发热恶寒并见,常见于外感风寒,卫气受邪,表现为太阳中风或伤寒,属于表寒证。根据恶寒、头痛、自汗等不同症状,可进一步判断为太阳中风(表寒)或太阳伤寒(营阴郁滞)。
卫分证的发热恶寒可能伴随口渴、咳嗽等症状,提示温热之邪侵袭肺卫。湿遏卫分证则表现为午后热重、身重、苔白腻,反映湿邪阻碍卫气。燥邪犯表表现为秋季发热恶寒、口渴、鼻燥等,而暑邪犯表则在夏季,热势显著且无恶寒。
壮热,即高热,不伴恶寒反而恶热,是里实热证的标志,常出现在病程中后期。阳明经证及气分证表现为高热、汗多、口渴、舌红苔黄等。心包证则见神志异常,如神昏、口渴、舌红苔黄燥。热盛动风证有头痛、抽搐等症状,涉及心神和筋脉功能。
潮热有定时现象,阳明腑证表现为腹胀、便秘、心烦等。湿热留恋气分证则午后潮热,伴腹胀、口渴等。阴虚内热、肺肾阴虚证则分别表现为午后潮热、口干舌燥和干咳少痰等症状。
往来寒热,如胸胁苦满、口苦等,是少阳病证的特征。疟疾病证则表现为寒热交替,休作有时。烦热伴随烦躁不安,可能是热扰胸膈或阴虚火旺的表现。
微热常见于病后恢复期,如肺胃阴伤或肝肾阴伤,而气虚发热则因脾胃虚弱引起。此外,出汗、咳嗽、气喘、疼痛等症状也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参考。
扩展资料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就是通过对病人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下一篇
考研填写考生信息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