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3:14:57
中华儿女与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有两个别称:“中华儿女”和“炎黄子孙”。"中华儿女"一词在近代出现,强调共同接受中华文化。而"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则强调共同的血缘祖先。然而,有些少数民族更倾向于接受"中华儿女",不愿接受"炎黄子孙"。这是因为一个民族的形成首先是基于血缘,其次才是文化。
中华民族形成之初,是一个由多个部落组成的复合体,发展过程中表现出重视文化而不计较血缘关系的特点。这使得"中华儿女"之称较易被接受。历史学家谭器骧教授指出,“炎黄子孙”之说违背史实,中华民族是多源的,没有共同祖先。这说法既不科学,也不利于国内各民族团结。
“炎黄子孙”之说涉及到中华民族起源问题。历史一元论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黄土高原,以黄河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一个民族、一个始祖、一块发源地、一条母亲河的形象。然而,考古发现证明,黄帝时代已有多个民族集团互争雄长,各集团对中华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儒家、道家等文化也并非仅由炎黄二帝或黄帝一人所创造。
随着改革开放,许多海外华人归来,"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称在报刊上大量出现。这部分原因在于海外华人缺少更为恰当的自称。他们在清代被迫离开,对清王朝抱有敌对情绪,而清廷也采取鄙视与仇视的态度,使他们难以选择适当的自称。在海外,他们接触到的民族历史文化与中华文明大不相同,而"炎黄子孙"一语则激发了他们的自豪感和奋斗精神。
"炎黄子孙"一语成为了海外华人互相团结的纽带,为他们提供精神支柱。在离乡万里、举目无亲的环境下,遇到同样自称"炎黄子孙"的人,自然会感到亲近。数百年来,海外华人通过"炎黄子孙"一语,克服困难,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汲取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时至今日,“炎黄子孙”作为中华民族别称虽不妥,但回顾历史,它在海外华人力量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学术研究与外交场合不宜使用此语,但在一般和民间场合,根据语言学“约定俗成”的原则,对“炎黄子孙”一语可以使用,增进情意。
中华民族正式形成时间不长,还没有正式的简称。国名可以简称为“中国”,但族名不宜简称为“中族”。简称为“汉族”更加不行,因为它会排除汉族以外的许多少数民族。然而,“华族”作为简称是可以的。这个词源来自海外华人,与新加坡将国内马来人称为马来族相对应,将华人称为“华族”。
上一篇
xmu是哪个学校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