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格式是怎么样的
- 培训职业
- 2025-05-10 06:32:46
诗歌根据形式可以大致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等。这些诗歌不讲究对仗,押韵也较为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直至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再到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楚辞体源于战国时期,屈原是其代表人物,其诗歌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收录了屈原的作品,后人因此将这种诗歌形式称为“骚体”。
乐府诗则源自汉武帝时期掌管音乐的官署,后来成为一种诗歌体裁。汉、魏、南北朝时期,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被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的诗人也创作了大量拟乐府诗,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等。通常情况下,乐府诗的标题会加上“歌”、“行”、“引”、“曲”、“吟”等字眼。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作品较多,二者虽名称不同,但都是“歌曲”的意思。歌行体的音节、格律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诗,富于变化。到了唐代,歌行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等。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形成于唐代,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形式。
绝句每首四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律诗每首八句,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绝句和律诗都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如字数、平仄、押韵等。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末两联可押可不押韵。
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等。词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按字数分类,词可分为长调、中调、小令三种。词按段数可分为单调和双调,双调词的上下两段平仄、字数大致相等。词的一段称为一阕或一片,第一段称为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称为后阕、下阕、下片。
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的特点在于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套数是由多首曲子连贯而成,至少两曲,最多几十曲。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