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战如果换成曾国藩的湘军,而不是李鸿章的淮军,中国能赢吗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8:18:39
甲午战争的失败,世人看到的往往是海军军舰老旧,年久失修,老佛爷挪用了海军经费建园子等等。其实这只是部分原因。根源是湘军也好淮军也罢包括北洋水师,他们实际上都是私人武装,他们与大清朝的关系,就好像一家大集团公司与聘用的保安公司一样。理解了这一点,甲午战争失败的前因后果都可以解释得通。
首先,作为淮军的实际拥有者李鸿章本身是不愿意打仗的,这就好像保安公司给你站站岗、管一管门口闹事的地痞可以,真的拿起棍棒出去替你打架没人会愿意干。大清国必须活着是李鸿章需要的,但是为了大清国活着把自己的老本拼进去李鸿章不可能干,这换了曾国藩也一样。
其次,朝廷上也会控制李鸿章,不能坐大。慈禧并非糊涂人,作为满清的实际统治者她首先要保住的是屁股下面的位子。淮军势力过大势必影响朝野格局,必须要控制,所以挪海军经费修园子不过是找借口减少对淮军的投入。也就是站在公司角度讲给保安公司的钱能养着你看家护院就行了,养到登堂入室就麻烦了。
这就形成了很滑稽的逻辑: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眼里洋人只是要她的钱、土地,李鸿章势力大了可能要她的位子(参见曾国藩曾被下属苦劝造反),所以要控制李鸿章的实力;国家安全是由李鸿章负责,国家不投入的情况下自己的实力有限最好不打仗,万一拼光了自己就什么都不是了。
历史就是这样惩罚了这些人。甲午战争日本是起倾国之力全民族投入战争,慈禧光绪拼命鼓动李鸿章调集军队拼杀,李鸿章担心军队被拼光所以采用添油的方式一点点往里填,从战争的实际来看,中国军队的装备并不比日军差多少,至少不是差到全军覆没的程度。但是黄海海战失利后,北洋舰队立即选择避战,宁可被堵在刘公岛轰死,也不愿出去拼命;陆军也一退再退,将领们希图通过放弃阵地保存实力,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两国之间你死我活的战争。
所以这个问题不是湘军淮军的问题,而是一个没落的旧体制的国家面对现代的新制度的国家的挑战的问题。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日本国家意识觉醒,军队不再是幕府的而是国家的,为国家的利益而战;满清经过长期大规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之后,根基动摇,自身依赖私人武装保护。军队是私兵,为自身利益而战。无论湘军淮军,都还停留在当兵吃粮的状态,不会为国家的利益奋战。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