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蛔虫有几条染色体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3:04:07
马蛔虫的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量是2对。
一、染色体简介
染色体(chromosome)是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时DNA存在的特定形式。细胞核内,DNA紧密卷绕在称为组蛋白的蛋白质周围并被包装成一个线状结构。
当细胞不分裂时,染色体在细胞核中是不可见的——在显微镜下也是如此。然而,构成染色体的DNA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变得更紧密,染色体在显微镜下可见。每条染色体都有一个叫做着丝粒(点)的收缩点,它将染色体分成两个部分,即“臂”。短臂为“p臂”;长臂为“q臂”。
着丝粒(点)在每条染色体上的位置为染色体提供了特有的形状,可用于帮助描述特定基因的位置。染色体有种属特异性,随生物种类、细胞类型及发育阶段不同,其数量、大小和形态存在差异。
二、发展历史
染色体(chromosome)来自希腊语χρῶμα(色度,“颜色”)和σῶμα(体细胞,“体”),描述了它们对特定染料的强染色。染色体由德国科学家von Waldeyer-Hartz创造,取代了发现细胞分裂的德国生物学家Walther Flemming提出的染色质(chromatin)。
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Fleming·w)把细胞核中的丝状和粒状的物质,用染料染红,观察发现这些物质平时散漫地分布在细胞核中,当细胞分裂时,散漫的染色物体便浓缩,形成一定数目和一定形状的条状物,到分裂完成时,条状物又疏松为散漫状。
1888年正式被命名为染色体。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
一、原核生物
细菌和古细菌通常具有单个环状染色体,但染色体大小存在显著变异。大多数细菌染色体的大小从13万个碱基对到1400万个碱基对不等。疏螺旋体属的螺旋体是个例外,仅含有单一线性染色体。
二、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中的染色体由染色质丝组成。染色质丝由核小体组成(组蛋白八聚体,DNA链的一部分附着并包裹在其周围)。染色质丝被蛋白质包装成称为染色质的浓缩结构。染色质含有绝大多数的DNA和少量的母系遗传获得的如线粒体DNA。
染色质存在于大多数细胞中,除少数例外,例如红细胞。染色质允许非常长的DNA分子进入细胞核。在细胞分裂期间,染色质进一步浓缩以形成显微镜下可见的染色体。染色体的结构随细胞周期而变化。
在细胞分裂期间,染色体被复制,分裂并成功传递给它们的子细胞,以确保它们的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和存活。染色体可以以复制或非复制的形式存在。
未复制的染色体是单个双螺旋,而复制的染色体包含由着丝粒连接的两个相同的双螺旋(其中的任何一个被称为染色单体或姐妹染色单体)。
上一篇
alevel是什么课程
下一篇
事业编人员职业填什么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