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对戏曲是完全否认的判断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07:26:41
五四运动对戏曲是完全否认的判断,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把戏曲艺术提高到“开拓民智”以及“戏园是民众之大学堂”、戏曲演员是“民众之大教师”的地位,一时产生了大量的反帝反封建、歌颂民族英雄的新剧本,出现了一批以演革命戏曲为无上荣耀的戏曲演员,这是中国近代史由于时代的变化引起戏曲艺术的第一次大变革,也是戏曲艺术反映新的时代内容出现的第一次高潮。
然而这一高潮很快便冷落下来,造成这一情势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其主要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
其一是政治原因。辛亥革命前后出现的戏曲改良高潮,与其说是戏曲改良高潮,莫如说是人民群众(包括剧作家、演员)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热情在戏曲领域的大爆发。辛亥革命的失败,袁世凯的复辟,军阀的混战,使广大的人民群众对资产阶级革命丧失了信心。于是对戏曲改良也丧失了热情。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来自戏曲艺术的自身,即旧的戏曲形式不能适应新的内容。在革命形势处于高潮时期,人们只顾利用戏曲艺术表达人民群众的革命的思想要求,却不顾忌表现形式是否完整、表演是否合情合理,只顾讲革命道理;观众也从不在艺术上挑剔,台上台下都为革命热情陶醉了。
一旦革命热情消失,改良新戏在艺术上的种种缺陷便课现出来,而成为不屑一顾的东西了。这样,辛亥革命前后轰轰烈烈的戏曲改良热潮如同花炮一样,一时虽然也明亮耀眼,却霎时烟消雾散了。
它给人们留下来的是一个没有得到解决,却已引起人们注意的旧戏曲形式与新内容的严重矛盾。五四运动前夕,尽管戏曲舞合一时出现了彷徨、迷惘,乃至在某些地区的戏曲舞台上出现了堕落的状况。但是以京剧为代表的一些有理想的表演艺术家,如王瑶卿、梅兰芳等人,他们发现前一时期改良新戏忽视艺术性的倾向。
而以使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矛盾不大的古装新戏,在编剧、服装、化妆、灯光、布景乃至表演艺术等方面继续从事舞台艺术改革,取得不少成绩。
但就在此时出现了一股否定戏曲的浪潮,知识界一些具有资产阶级观点的文艺家,如胡适、傅斯年等人,他们以急进派的立场,在打倒孔家店的同时,将传统戏曲文化作为集封建社会污秽之大成的“遗形物”,给予全盘地否定了。
而主张引入西方戏剧取代传统戏曲。由此在知识界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中国戏剧向何处去,在一片低声调中议论它的出路问题。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