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次数分配表的编制过程

次数分配表的编制过程如下:

1、求全距

全距指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的差距。从被分组的数据中找出具有最大值与最小值的两个数据,然后从最大值的数据中减去最小值的数据,所得差数就是全距。

2、组数与组距

组距是指每一组的间距,用符号i表示。组距经常用2、3、5、10、20等数值表示。

组数分组数目要看数据的多少,如果数据个数在100个以上,习惯上一般分10-20组,常取12-16组。如果数据的总体分布为正态,可用下面的经验公式计算组数(K),这样可使分组满足渐近最优关系。i=全距/K,为了分组方便,常取上述的一些正整数,这势必影响分组多少。

3、列出分组区间

分组区间又称为分组阶段。列分组区间要注意以下几点:最高组区间内应能包含最大值的数据,最低组区·间应能含最小值的数据。最高组或最低组的下限最好是组距i的整数倍。这样便于确定各区间的下限与上限,减少计算。各分组区间的排列顺序,一般按纵坐标单位顺序排列,即数值大的分组区间排在上面。数值小的分组区间排在下面。

4、登记次数

依次将数据登记到各个相应的组别内,一般用划线记数()或写正字的方法。为确保登记准确,第一次登记后需再核实登记一次。

5、计算次数f

各组的次数计算好后,还要计算总和即总次数。一是为了以后计算的需要,二是为了核对各组总和与数据的总数(N)是否相等。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