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爱找后悔药,但却不爱预防药!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7:57:45
人们通常愿意花很多钱治愈某种疾病,但是却很少把精力放在如何预防上面。
直到无药可救,他都在坚称“我没病”!我为什么要预防,我又没有病!预防代表了一种无能的脆弱,弱者永远也接受不了。
扁鹊成为“名医”的事实正好应证了这一点:人们爱找后悔药,爱买速效药和救命药,但却不爱预防药!
我们看一则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据《史记》载,魏文侯曾问扁鹊说:“你们三兄弟中谁最善于当医生?”
扁鹊回答说:“长兄医术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文侯说:“可以说出来听一听吗?”扁鹊说:“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未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乡里。而我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所以都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天下。”这便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扁鹊三兄弟故事。
大家都听过,甚至脑袋里也知道“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但是为什么我在这里会得出一个相反的结论呢?
但是这未病还没发出来,也就是病人自己还没有感受到。那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了。也就是信任的问题!况且中国人及其忌讳别人说自己有病。除非不得不面对,否则你在他面前提到“病”字,他会觉得你在咒他!所以要是你的品牌推出一款“预防药”,我相信效果一定是不好的。因为消费者买了这预防药,就间接等于承认自己有病!
其实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所展现的道理,与《孙子兵法》是异曲同工的。孙子说:“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胜于易胜者也。啥意思?真正的善战者,真正的上将不一定是“名将”。曹操用四个字“见于未萌”来形容善战者的能力。这见于未萌正是中医的治未病。见于未萌就是将敌人的计谋扼杀在萌芽阶段,扼杀在摇篮里。
一位广告主如果在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上投入大笔的资金,但是,同样的投入如果放在宣传该产品的其他功效上,就可以让产品的销量增加好几倍。就同一种产品而言,对其某一种功效的宣传所产生的收益可能是宣传其他功效的十倍。
比如:怕上火,喝王老吉!就是借由一个怕字,让消费者对自己的身体产生觉察。消费者只要觉察就会得出结论。再看看自己正在吃着的滚烫火辣的火锅,上火的感受一下子就出来了。所以怕就是直接鼓动消费者去消费!
如果把怕上火,喝王老吉!改成预防上火,喝王老吉!各位,只是改了一个词,味道就完全变了!预防这个词语就立刻与医院产生了联系,与“病”产生了联系。如果你要让消费者承认自己有病才消费,那卖出去一瓶王老吉的难度不低于卖出去一台电脑。因为你至少要为消费者做一个科学的检测才行!
再如: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这是让你自己去体会,而且经常用脑基本就是我们日常场景。所以他是回应我们的生活,并刺激我们的消费。核心定位还是在饮品层面!
如果你改成“预防痴呆,多喝六个核桃!”各位,不需要我解释了吧!
再比如:牙膏在起到预防腐蚀牙齿作用的同时,还可以美白牙齿。产品广告测试的结果显示,迎合消费者对美白牙齿功效的需求,要比强调预防腐蚀牙齿的效果更好。最成功的牙膏广告从来不会在它的广告标题中涉及牙齿疾病的内容。
这是不是绝对?当然不是!如果这种疾病具有普偏性和特殊识别的符号.那就可以成为特例。也就是消费者自己就能做出诊断,他自己得出结论他就更容易接受你的产品。你的产品是帮助他去做觉察,只要他的注意力给你吸引了,你成功的引起了他的思考了。他必然会被卷入进你设计的问题里,也就一定会得出结论。而结论是最终刺激他购买的理由。比如别说是“蛀牙”,而改成“牙齿有黑点”.牙膏的诉求可以改成“专治牙齿小黑点小黑斑”。
词语本就具有一种魔力,而这种魔力早已经刻印在消费者的大脑里。
下一篇
中级绿化工有证什么用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