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祖籍是河南夏邑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00:39:21
1994年5月9日,北京,全国政协委员孔德懋家中。骆承烈、陈进、谢胜利等同志和孔女士一起探讨孔子祖籍问题。孔女士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她说:“我人祖先是宋国人,先祖弗父何受封于栗,栗就是现在的河南夏邑。”
黄河悠悠,沧桑巨变。关于孔祖受封地的考证问题,我们采访了孔学专家骆承烈。他说,夏邑在商代称栗,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在郭沫若《卜辞通纂》中片号为612的甲骨卜辞中就有“栗”的记载。翻开甲骨文专家陈梦家的专著《殷墟卜辞综述》,在第307页我们看到了专家的考证:“栗在夏邑县”。
孔子在《礼记·檀弓上》中说:“而丘也,殷人也。”他自己认为是殷商的后裔。《史记孔子世家》在记述孔子家世及祖籍时说:“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成汤建商是在今商丘一带,周灭殷商后,封微子启于宋,建立宋国,宋国也是在今商丘一带,可见孔子的祖籍在今河南商丘地无疑。
古称栗的夏邑县今属商丘地区。根据《夏邑县志》和古碑记载,“夏邑古宋地(栗地),孔氏之采邑在焉。”采邑就是卿大夫的封地。孔子的十世祖弗父何是宋泯公的长子,本当承国为君,但他让与弟厉公,自己当了宋国大臣,于是得到丰厚的封地。宋殇公十年,孔子六世祖大司马孔父嘉被宋太宰华督杀害,30年后孔父嘉的曾孙孔防叔避难来到鲁国定居。
孔子很注重殷礼,曾多次到宋国故乡考察并祭祖,后人在夏邑县北7公里的还乡里(今王公楼村)修建孔子还乡祠以作纪念。孔子还乡祠因年久日长,历代多次修复。明天启四年,山东右参政陈陛《重建还乡祠记》石碑中写道:“夏邑即古下邑,宋地也。而夫子自言‘丘,殷人也’。故还乡有祠,杏坛有碑,此证据之最的者。按志,孔氏之先正考父生孔父嘉,嘉生木金父,金生皋夷,俱微仲后,封公四代,皆葬祠前后。皋夷生防叔,避难山东,越三世而生先师,因祀先还宋,乃兹祠所有得名。至宋真宗时,名良辅者还居夏邑。元时,孔思忠避兵山西。因初,孔敬复还夏邑。”清康熙五十五年,夏邑知县诸晋《重修还乡祠记》碑记载:“年丙申、谒选得夏邑,即于都门采风问俗,知有还乡祠,为孔氏所发祥而宣圣所尝归省之地。”明嘉靖二十七年《夏邑县志·地理志·古迹》记载:“还乡祠位于县北十五里(今王公楼村),说者谓孔子还乡祀先,后人思而立之。岁久湮没,今废而为寺。云知县郑相、教谕黄虎臣、邑举人丁鹏程、彭好古、王云鹭有诗。”清光绪甲午年,夏邑知县、曲阜人孔氏后裔孔繁洁撰《重修还乡祠》曰:“余自幼读书,时考其世系,知我祖发祥于鲁,实肇基于宋,夏邑古宋地,先代世为宋卿,食采于斯,此省墓还乡之所由来与欤!故后人建祠以祀之。”细心的人在曲阜参观孔庙时,会发现这样的记载:孔子还乡祠遗址,在河南夏邑县,那里有弗父何以下几代子孙墓,孔子过宋曾经祭祖。”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