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番邦国家派使节进贡,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听的懂外国语言的呢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03:42:55
其实古代也和现在一样,政府里都会有“翻译”这个职位,他们就是专门在外国使节或者番邦使臣来的时候负责给皇帝翻译使节们说的话的,《后汉书》里就有对翻译的记载。但是那时候翻译的水平和现在比差远了,每句话都要来回来去翻译好几遍,很麻烦。到了秦始皇把天下统一之后,他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开始在自己的疆域范围内统一语言,所以这之后,中国的语言基本上就一致了,不存在沟通问题了。
再往后到了汉朝,匈奴是边疆最大的问题。而为了抗击匈奴,也为了交流文化,汉武帝派了张骞去了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那时候就有很多翻译出现了,他们精通各国语言,一路上给张骞等人解释对方说了什么。而唐朝的时候,很多中国人都开始去西洋开展贸易了,他们在那里生活时间长了,自然也就会了那里的语言。再加上唐朝的时候,很多欧洲的传教士都到了中国,他们也为国外语言在中国的推广做出很大贡献。
虽然后来丝绸之路越来越没落,但是到了宋朝的时候,海洋上的交流发展了起来,我们跟很多国家都有海洋上的生意往来。而元明两朝,政府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叫会同馆的部门负责接待外宾,大概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外交部。会同馆里的人外语都很了解,给当时国家的海商发展做了很多贡献。会同馆还会定期招收一些学生,培训他们外语,让他们以后从事翻译工作。而后来的郑和去西洋的时候去的也是和中国关系好、交往多的国家,他们的语言我们都很熟悉了,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因为语言的问题导致我们没法交流。
虽然到了清朝我们国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清政府也没有完全切断和西方国家之间的联系,清朝政府还专门派过一些留学生到西洋学习,詹天佑就是当时清政府公派的留学生,学成归来之后对我国铁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再看当时的国内。那时候清政府的统治者都是满族人,老百姓却大多是汉族、蒙古族和藏族人,所以朝廷为了更好的通知这些老百姓,找了一大批精通这四种语言的人,他们在政府里的工作就是负责翻译。而清末成立的同文馆和元明的会同馆一样,都是政府的外交翻译机构,里面有很多对外语、少数民族语言很了解的人。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翻译这个工作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必要的呢?真的是这样的,这些翻译人员也是政府里很重要的一个岗位,他们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是决定性的作用。而我们也可以说,如果没有翻译,我们是无法和不同语言的人进行交流的,所以我们都应该尊重从事翻译工作的人。还有一点小编感触很深,虽说外语只是一种工具,但是这种工具在现在社会越来越重要了,学好一种外语真的很有用,也真的很必要。所以大家还是加油吧!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