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德育过程有哪些特点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16:13:19
1. 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教育价值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学习者的发展阶段紧密相关。因此,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应与学生的心理成熟度相契合,同时,应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种教学方法应基于对学习者心理的深刻理解,从而有效地引导他们,达到良好的教育成效。
2.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顾问、讨论问题的参与者和问题发现者。
教师不应是真理的代言人。在课堂上,没有绝对不容置疑的真理,真理本身也不怕怀疑。学生对真理的理解需要通过独立和自由的判断,而非被动接受。教师的角色在于设计关键问题,引发思想碰撞;在讨论过程中,寻找并解决矛盾,通过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引导讨论,而非在最后通过“总结”强加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形成独立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的形成不应期望一蹴而就,而是应从不成熟逐渐发展到成熟,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教师应尊重这一发展过程,避免不当干预,以免影响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一旦学生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认识,这种认识将具有持久性和自律性。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差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真理。”
3. 道德教育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道德教育的根本在于学生的生活实践。虽然教材重要,但现实生活是最好的教材。生活中的新鲜事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德育素材。因此,教育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以此为教学内容,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行动。这一观点不排斥对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物事例的引入,适时适量地介绍这些事例,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认识水平。总的来说,道德教育方法的心理学化是对传统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否定,反映了教育者对道德教育的深入理解,其核心在于变革学生的道德认识过程,这必将带来学校道德教育的全新发展。
下一篇
艺术类书法有哪些学校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