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形式主要包括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0:28:08
1.个人与个人之间传播形式有咨询、劝告、交流等。
2.个人与群体之间传播形式有讲座、报告、演讲等。
3.群体与群体之间传播形式有讨论、座谈等。
一、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主要是采用了强化心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把人际交往过程看作是一种商品交换过程,用它来解释人际吸引行为是如何有赖于相互满足、相互强化而持续的。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霍曼斯莱维特。霍曼斯认为:人际交往实际上类似于商品交换。这不仅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而且是诸如赞许、声望、爱慕、服务等精神商品的交换。在社会交换过程中,给予他人的东西对自己说来是损失,从他人得到的东西对自己来说是受益。人们的行为都是以受益最大而损失最小为方向的。得到的益处、奖赏越多其相应的行为越会重新表现。人际关系就是个体或集体彼此寻求满足的需要状态。因此,人们能否相互吸引,人际关系能否持续,主要取决于双方需要的满足程度。如两个人、两个团体相处,双方都感到收益(包括认同、赞赏、尊重、信任、物质等)大于或等于支出,关系则得以维持;若一方认为得不偿失,则吸引减小,关系逐渐淡化乃至中止。霍曼斯还用这种社会交换规律解释人的援助行为。他认为:援助也是期待将来得到社会承认和赞许的手段性行为,如果没有某种更大的利益,援助就不会产生。即使是不期待外在受益的援助,人们在帮助有困难的人的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满足了自尊的需要,这本身也是受益。社会交换理论的另一个代表者吉尔德纳还提出一种互惠性的规范,即应该援助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更不应该给对方造成损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知恩必报”、“以德报德”的意思。社会交换理论揭示了人际行为中的(社会)交换规律,为我们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解释人际吸引的现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社会交换理论对于人类行为的解释具有经济学化和庸俗化的倾向,因而,不适用于解释那些大公无私和贪得无厌的人。
上一篇
学人事管理看什么书
下一篇
三支一扶有哪些报考优势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