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教学点的内容和要求

1.远眺范家庄洪积扇

在老母洞处,可以远眺范家庄洪积扇的规模、形态等特征,范家庄洪积扇的扇顶位于逍遥谷谷口(书院东沟),扇缘在玉皇庙一带。由扇顶至扇缘呈扇形分布,该洪积扇还具有叠置现象,即新的洪积扇往往分布在老的洪积扇之上。老洪积扇的顶较高,这是由于新构造运动使嵩山山体相对上升而形成的,所以,它是一种新构造运动的重要证据。

该洪积扇与大塔寺沟口的洪积扇和东侧的山前洪积地形,构成面积较大的洪积扇群,又称洪积裙,分布于山前地带,并向平原(或河谷)方向倾斜。登封城区即位于洪积裙之上。

老母洞:又称“无级洞”、“鸡卵洞”或“老君洞”,位于登封市区北5km的太室山南麓。该洞为唐代隐士潘师正所凿,唐代以后历代也曾多次翻修。清代建“万佛洞”,院内还有火光洞、千佛洞等殿堂建筑。为登封市一旅游景点,是登嵩顶必由之路。

由老母洞向北拾级而上至“石船”,沿途见较厚的坡积层,下伏基岩为登封岩群片麻岩类岩石,由古老岩石风化所致。“石船”附近分布大量崩积物,岩性为石英岩,是嵩山陡崖上的石英岩经崩落而形成的。“石船”是因在峻极宫右侧,有一崩落的巨大岩块,其形状似船而得名。

2.观察嵩阳运动

位置:石船北至行宫的路左侧。

图3-25 老母洞北嵩山群下部剖面示底砾岩特征

(据马杏垣,1981,略改)

1—绢云母石英片岩,片理和劈理发育,有花岗质脉体残余;2—砾岩,厚0.5m,砾石分选不好;3—含砾石英岩,0.6m;4—砾岩,1.05m;5—石英岩夹薄层绢云母石英片岩。S1,S2—片理

此处可以观察到太古宇登封岩群绢云母石英片岩和古元古界嵩山群石英岩、砾岩的接触界面。界面以上为底砾岩层,砾石呈椭圆状或扁平状,成分较单一,以脉石英为主。石英岩为厚层状,节理发育,形成悬崖峭壁。石英岩中夹有磁铁矿构成的黑色条带。产状:255°∠25°。界面以下为绢云母石英片岩,片理、劈理较发育,其中S1产状为254°∠27°,S2产状为90°∠26°。它具有动力变质的特点,是由于原来的不整合面及其附近的岩石,受中岳运动的影响发生变形和动力变质,形成厚薄不等的碎裂岩和糜棱岩带,导致原岩面貌发生改变。该界面既是一个不整合面或古风化壳,也是一个断层面(图3-25)(可参考普地认识实习路线八)。

3.观察褶皱形态

登至嵩顶,可见罗汉洞组及部分五指岭组组成一系列同斜倒转褶皱,褶皱轴面倾向北西西,倾角45°~65°,西翼较平缓,东翼由直立到倒转,反映了因中岳运动产生东西向挤压形成的嵩山群构造格局——复式褶皱的基本特征(见图2-16)。

4.鸟瞰嵩山地貌及几种岩性在地貌上的反映

1)嵩顶(又称峻极峰)是嵩山的主峰(传统的观点),海拔1492m;西侧少室山(御寨山)又称连天峰,海拔1512m,是嵩山的最高峰。嵩山东侧五指岭海拔1215m,西北侧是洛阳盆地,北侧为黄河,盆地内颍河自西向东流入淮河,河谷两侧发育广阔夷平面,近山麓地带洪积物发育构成山前倾斜平原,盆地内部零星分布有残丘和残垣垄岗地形。

2)本区代表岩性在地貌上的反映:

登封岩群变质岩:由片岩、片麻岩、混合岩组成,矿物成分复杂,暗色矿物和长石易风化,往往形成缓坡状地形。

嵩山石英岩:岩石致密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形成陡峻高山。由于裂隙、节理发育,经风化形成梳状山峰,犬牙交错,沟谷深切,岩石崩塌形成石河、倒石堆。

马鞍山组底砾岩及关口砾岩:厚度大、胶结紧密,抗风化能力较强,受垂直节理构造影响,地貌上形成陡坎或峭壁。

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以及三叠系主要由石灰岩、白云岩、泥岩、页岩、砂岩、粉砂岩等组成,由于岩性软硬交替,故形成波状起伏的地貌形态。

平顶山砂岩、金斗山砂岩岩性单纯,厚度大,结构致密,呈单斜构造,往往形成单面山地形。

石秤花岗岩:时代久远,成分复杂,球状风化发育,故形成浑圆状丘陵地形。

第三系(古、新近系)砂砾岩:因胶结疏松易风化,构成低平的丘陵地形。

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呈低平地形。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