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跳花棚来源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01:09:36
化州的跳花棚,又名“跳傩”,源自明朝末年,随福建福州府蒲昌县珠机巷大井头村民的迁徙传入。这一民俗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祭祀,通过戴木制面具的仪式,最初是傩舞,后发展为傩戏。经过不断的改良与当地风俗融合,形成了具有深厚古朴和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历经数百年仍流传至今。
跳花棚的独特之处在于搭建在田头村边的竹稻草棚,挂有红灯笼和鲜花装饰。舞蹈参与者人数众多,从十多人到百人不等,他们扮演“七十二贤”和各种花草角色。表演内容丰富,分为18个场次,如接神、安座、开棚门等,内容围绕农事、男女情感和生活故事,旨在驱邪祈福,期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每年秋收后,化州官桥中火嶂一带的村民们会在田间搭建草棚,跳起那粗犷的跳花棚舞。舞者身着古装,戴着奇特面具,手持农具,伴着锣鼓号角,载歌载舞,表达着丰收的喜悦和驱邪保民的愿望。昔日,这种盛况曾吸引四面八方的观众,象征着跳花棚的全盛时期。“秋光好,跳棚舞,庆丰收,邪恶无”是那时的生动描绘。然而,时代的变迁使得农村文化多元化,跳花棚的传统逐渐式微,一度面临失传危机。幸运的是,得益于当地文化部门的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留存下来。
跳花棚不仅是农耕文化的体现,还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为民俗文化与宗教信仰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上一篇
簋街有什么好吃的烤鸭
下一篇
长沙挖机证是哪个部门颁发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