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人文景观

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境内汇集了苗、布依、彝等少数民族,民族风情浓郁,文化丰富多彩。这里有夜郎文化、红色文化、古城文化等历史的沉淀,历史悠久。

在六枝梭戛,长角苗族的民族风情独特。妇女头饰奇异,以木梳缠绕呈∞型,重达2公斤,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举行跳花坡活动。1998年在梭戛建立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是民俗文化研究和民族风情旅游的理想场所。

六枝坝湾的六月苗族民族风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聚众过“郎节山”节日,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已建成陇脚夜郎·月亮河布依生态园。

水城青林的小花苗民俗风情,被誉为“芦笙舞”之乡。芦笙舞是苗族同胞最喜爱的舞蹈,风格粗犷、热情、奔放,集杂技与民间艺术于一体。小花苗能歌善舞,服饰独特,男穿白布对襟或大襟长衫,披红、黄、黑线刺绣图披肩,女穿对襟白短衫,披刺绣图案或蜡染图案披肩。有跳花节、坐花房、坐花坡、串月等风俗。

四印苗擅长刺绣蜡染,芦笙歌舞独具风采。妇女服饰别具特色,衣饰颜色多为深兰色或黑色,短服长裙,短服和衣袖上绣有色泽鲜艳、精美大方的四块正方形图案,犹如四个精美的方印。

茨冲歪梳苗的民族风情,妇女头戴一把长20厘米的木梳,斜缠长发盘于头顶。衣饰颜色大多为黑色和深兰色。同样能歌善舞,芦笙歌舞悠扬动听,别具风味。

水城南开苗族跳花节及赶花场,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为跳花节,五月初五为赶花场,参加者达数万人,内容包括对歌、跳芦笙舞、斗牛、赛马等。已建成水城南开省级风景名胜区。

彝族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在水城海坪、盘县普古及坪地举行,内容包括跳舞、对歌、斗牛及民族体育活动。已建成水城海坪彝族生态园。

滑石板苗族“采花洞”位于盘县马场乡滑石板村,洞内钟乳石发育完全,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邻近数千苗胞聚集于此,唱情歌、吹芦笙、直箫,边吹边歌,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寻求对象。

折溪傩戏,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三月初三,折溪乡彝族同胞义务演出,其主要特色是全堂面具,傩面具集神、鬼、人于一体,人物性格突出,每逢演出,观者如潮。

盘县鸡场坪傩舞,彝族傩舞,俗称跳神,以驱邪纳祥为内容。舞者头戴花冠,身着法衣,脸罩面具,手执扇鼓(俗称羊皮鼓),围坛而跳。鸡场坪傩舞历史悠久,多次在省、市的民族艺术表演中获奖,深受海内外游客的青睐。

红色文化方面,位于盘县老城的红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曾是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指挥部驻地。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转折。

夜郎文化,六枝毛口乡夜郎古邑,有古建筑大青砖,古驿道,译文碑以及古代京城建筑的痕迹。当地三十六那,七十二嘎古怪的地名,还有离地百余米的悬崖绝壁上洞中三座古墓,使古夜郎都邑初见端倪。

盘县古城,北城门是贵州仅存的明代城门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的文庙,中轴线直指对面山上的文笔塔,文庙在贵州古建筑中较罕见。胜境关关隘,自元代以来一直是由黔入滇的重要关隘。

扩展资料

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省西部六盘水市,地处少数民族聚居的“滇、黔、川、桂”四省结合部。以乌蒙山顶峰及其东坡高原喀斯特地质为特色,以北盘江喀斯特大峡谷为主体,拥有青藏高原东坡新生代以来各个时期形成的各种类型的喀斯特地质遗迹和地貌景观,区内的喀斯特地质地貌遗迹、山原地貌、构造遗迹、古生物化石与古人类遗址构成了园区极具特色的景观。特别是不同时期不同地质地貌条件下形成并发育的喀斯特地质现象,是世界典型的高原喀斯特地貌区,被地质学专家和学者誉为一座大型的地质博物馆,是研究喀斯特的一个十分理想的场所;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