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南词的漳州南词

在漳州,相对于芗剧这样的本地戏来说,南词是小戏种,知道的人并不多,很多人甚至会想到它同泉州的南音是不是有什麼关联,其实半点关系也没有。

与土生土长的南音不同,南词始于唐初,唐明皇时盛行于宫廷,可唱、吟、歌、舞、弹,总称《霓裳之曲》,为历朝雅乐,也称为“国乐南词”。由于南词多授予官宦子弟,见闻较少,至清末才逐步传至民间,并盛行于江南一带。此後,随著艺人流徙,以江苏扬州为发源地,南词兵分两路,一路沿江浙一直传到我省南平、将乐一带;一路则至江西赣州。   清道光年间(1845年),漳州府官总爷(称和尚总)到江西公办,觉此戏甚妙,遂从江西带回。目前为止,尚流传有《天宫赐福》、《秋江》等十几个传统经典剧目,均按戏曲程序安排编写,介、引、念、白一样不缺。   霞东钧社的现任指挥许泉山认为,如要一言以蔽之,南词就是一个“文”字。它的唱词典雅,都是经过文人再创作而成,即便有些言情内容,亦写得辞藻雅丽含蓄。所用的伴奏乐器,也都是古筝、扬琴这样音色柔和的“文乐器”,也有用狼帐、洞箫这样的福建民间乐器。因此,南词虽用官腔(即普通话)演唱,但因唱腔舒缓典雅,当时在漳州仍深受许多文人雅士的喜爱。   传至民国年间,第四代传人杨瑞庵和高歪在漳州闹市区浦头建立霞东钧社,南词开始有组织地进行表演。到上世纪30年代初,霞东钧社成功创演了“踩高跷南词戏”,一改以往沿袭的以坐唱为主的表演方式,顿时艺扬全城,声誉极佳。“那时,经常可以看到南词艺人到田头练习踩高跷,小孩子喜欢得不得了。”杨镇江说。  短暂的“公家”身份   在上世纪50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候,一直是边缘戏种的南词第一次有了机会上省城福州参加文艺会演,漳州霞东钧社和南平南词剧团联袂登台,南词首次进入官方视野。当时的省文化局局长陈虹是漳州人,却是初次知道家乡还有这样的“新”剧种,大为惊叹。演出结束後,他特意到後台接见了南词艺人们,并一再强调要保护传承。杨镇江介绍说,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当时用官腔演唱的昆剧《十五贯》风行全国,陈虹深知地方戏语言的局限,希望能仿效昆剧把南词打造成为福建的一张名片。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