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季羡林的启蒙之初

读《季羡林写真》启蒙之初这一节感触很深。一个人的启蒙教育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把这一段摘抄了下来。

一个人的成长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出生在山东的思想家孟子小时候是非常淘气的,他特别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是孟母三迁,改变了孟子学坏的倾向。

季羡林成才的第一个机会则是他的叔父季嗣诚给予的,对于叔父季羡林一身都是非常敬重和佩服的。在季羡林眼里,叔父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人,他虽然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教育,却在颠沛流离中完全靠自己,获得了不少的文化知识,他能作诗填词,能够写一手好字,也能够刻图章。他也读了不少古书,尤其对宋明理学方面的书籍他很感兴趣。

他还能做一些诗文,有一手七绝,是写春天景色的,季羡林至今还记得

杨花流尽菜花香,

弱柳扶疏傍寒塘。

蛙鼓声声向人语,

此间即是避秦乡。

可见季羡林叔父的文学涵养和哲学涵养都是很高的,他自然想让侄子也能像他一样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最好能够超越他,为祖宗争气,因此他下决心把季羡林培养成有出息的人,他让季羡林上学。从私塾到新式小学。

季羡林回忆语文课的教科书上有一些寓言故事,觉得蛮有趣味,有一篇写的文章,一个乞丐,要满了一罐子残羹剩饭,便对着罐子幻想起来,怎么样卖掉这些残羹剩饭,怎么样用赚来的钱买成鸡,鸡又怎样下蛋,鸡蛋又怎样孵出小鸡,小鸡又换马牛羊,终于成了一个大富翁。取了太太生了孩子,乞丐越想越高兴,不仅手舞足蹈,在狂欢之余猛然一抬脚把罐子踢了个粉碎,到此幻想结束。

后来季羡林研究了印度文化,才知道这些故事的源头在印度《嘉言集.和平篇》和《五卷书》的第七个故事就是源头。

开始对英语感兴趣;最让季羡林难以忘怀的是,他开始学习外语的感觉非常好,一下子就刺激起他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一发不可收拾。每次去参加晚上举办的外语学习,总有一种好的感觉。每次去这个外语班学习,都会在眼前出现一团凌乱的花影,是绛紫色的芍药花。在新育小学校长办公室前的院子里,有几个花畦,春天一到,芍药盛开,都是绛紫色的花朵。白天走过的时候,紫花绿叶,那是很分明的。可是到了晚上,英文课结束了,再走过这个院子,紫花与绿叶以化为一个颜色,朦朦胧胧的,一堆一团,可白天的印象还在,所以觉得他们的花叶还是分明的。夜晚的朦胧增加了花影的神秘,但扑鼻的花香,确然证明着花的存在。于是这样的印记更永远的印在了脑海里。一到学习英语的时候,便好像走过一片种满芍药花的花畦,紫色的芍药花与绿色的叶子化成一个颜色,清香似乎扑入鼻管。从那以后,在几十年时间里,每到学习外语,总同芍药花的香气联系在一起,成为学习外语的无限动力。这个动力是叔父给他提供的。他万万没想到,望之如海市蜃楼般可望不可及的英文,居然垂手可得了。

严而慈的叔父对他期望极高,在济南的13年里,叔父对他倾注了父亲般的感情。以致季羡林后来在回忆文章中说:"他严而慈,对我影响极大,我今天勉强学得了一些东西,都出于他之赐,我永远不会忘掉。"

季羡林还清楚的记得,一旦考了好一点的成绩,叔父就奖励他,给他买一个济南的小吃一一油旋。这种小吃,是用普通面粉,油,葱花等作料,先烙后烤精致而成的。吃起来,如同吃龙肝凤髓,其乐融融。一直到现在,季羡林最愿意吃的东西,还是这种小吃。只要有人从济南给他捎一点,他便喜形于色。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