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温州导游欢迎词

温州,是浙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东临东海,南毗福建,西北与丽水相接,全市陆地面积为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为11000平方公里,总人口为788万,是浙江省11个地级市当中人口最多的城市。温州现辖鹿城、瓯海、龙湾三个区,乐清、瑞安两个县级市,苍南、平阳、文成、泰顺、洞头、永嘉六个县,2010年温州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9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5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228.5亿,财政总收入411.43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400元,已基本实现了小康。

  温州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主要有洞宫、括苍、雁荡等山脉,泰顺县境内的白云尖,海拔1611米,为全市最高峰。主要水系有瓯江、飞云江、鳌江,其中瓯江为浙江的第二大河。温州,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境内名山秀水众多,风景名胜区陆域面积达2279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20%,、

  现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处——雁荡山,

  国家4A级景区5处:永嘉楠溪江、诗之岛——江心屿、文成铜铃山、百岛之县——洞头、瑞安寨寮溪,

  省级风景名胜区8处:瑶溪、泽雅、玉苍山、九峰、仙岩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玉海楼、石棚墓、利济医学堂、圣井山石殿、泰顺廊桥、高氏家族墓地、永嘉芙蓉古村、瓯江泽雅造纸坊、文成刘基庙、仕水碇步、等,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泰顺乌岩岭、平阳南麂列岛,

  国家森林公园5处:玉苍山、花岩、龙湾潭、雁荡山、铜铃山等等,今天我们将游览花岩国家森林公园。温州旅游资源丰富,风光旖旎,城市依山伴水,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山水特色十分明显!由于温州具有相当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非常完善的接待设施,在2002年,温州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在春秋的时候,温州属于越国的领地,秦朝时属于“闽中郡”,公元前192年,越王勾践的第七世孙邹摇带领温州百姓参加了秦末农民起义,后又帮汉王刘邦打败了项羽,汉惠帝封他为“东海王”,定都于东瓯(今温岭大温镇境内),世称“东瓯国”,故温州又被称为“东欧名镇”。也由此温州简称“瓯”,温州的许多事物也以“瓯”开头,如温州菜叫瓯菜,温州的特产水果有瓯干,温州的母亲河叫瓯江,温州的刺绣叫瓯绣,“瓯”是市区的“区”加个瓦片的“瓦”,那这个“瓯”字又如何得来呢?其中有一种说法:“瓯”是一种陶器,早在夏商周三代,温州就盛产这种陶器,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温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温州建城始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公元323年,著名学者郭璞选址筑城,他登上一座小山(现今温州市区的郭公山),发现温州城市里面一共有七座小山,这座小山分布的形状,像天上的北斗七星,于是他就按照“七星北斗”的布局修建了温州城,并在城内挖了28口水井,以对天上的28星宿,相传城墙修好之后,有一只白鹿衔花而至,白鹿绕城一周,后升天而去,百姓传为祥瑞,从此,温州又多了一个美丽的别称,白鹿城,温州之名,始于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当地百姓上书朝廷,因“民多耕火,地处温峤岭南,虽隆冬而恒yu”,故改名为“温州”,并沿用至今。

  温州在中国的版图上,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地方。其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改革开放前,交通不畅(三面环水、背靠大山),若想走出去只有水路一条(温州方言中“水”“死”同音,在文革末期温州老百姓戏称温州只有死〈水〉路一条)。恶劣的自然环境,逼着温州人只能走出去寻找生路。温州人的成功毫无疑问是被恶劣的条件逼出来的、闯出来的、实干出来的、豪放出来的。改革开放30年来,温州成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最迅速、活力最充沛的城市之一。八十年代初借着成为首批对外开放沿海城市的春风,温州人因地制宜地全力发展轻工制造业。一下子,家庭作坊遍布全城,市场经济异常火爆。通过多年的摸索滚爬,经历了无数风雨的温州民企逐渐地做大做强,不断地向外扩张了。如今,温州人的皮鞋、眼镜、阀门、打火机、服装、变压器、制笔、印刷品、锁具等等都名扬国内外,中国鞋王、笔王、锁王……比比皆是。

  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不得不提的一件发人深省的事情就是:

  1987年8月8日,杭州武林门广场上,愤怒的人们点起大火,5000多双温州的假冒劣质鞋葬身火海。一把火深深地灼痛了温州人的神经,让不注重质量的温州鞋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伴随着两次烧鞋事件,温州人逐步进入对信用和质量的反思。温州长达十几年的质量工程建设也由此开始。温州皮鞋从此走向名牌,走向世界,温州也成为“中国鞋都”。

  温州自古人杰地灵,人民勤劳智慧,擅长经营开拓。受南宋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今温州)学派的“立义行善”与“务实求事功”掺合交融的义利思想影响的温州人,就一直有着务实与创新精神。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观念和改革开放的政策,造就了“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正如国内外新闻煤体报道的那样,哪里有市场,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温州人。温州经济最大的特点是以民为本,即民营经济或者说“老百姓经济”。也被称为“温州模式”,温州人精神的有,1、创新意识特别强,敢闯干为天下先,曾涌现了“胆大包天”“胆大包地”“胆大包江”的第一批典型,2、温州人创业欲望特别强,“人人想当老板,人人争党老板”的愿望,让他们义无反顾的打拼天下。3、吃苦精神特别强。

  温州话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温州话”,温州话的复杂性,一直被认为是全中国最难学习的方言之一。温州话非常有特点,首先是地域性极为明显,出了温州地界,谁也听不懂温州话。通常所指的温州话,指的就是温州市区、瑞安、乐清、永嘉、平阳、文成等地的瓯语,出来这些地方,

  每个区县的发音也不同,通常不影响交流,但两较远区县沟通困难。根据《温州方言词典》,温州话声母有 29 个,韵母有 35 个,声调 8 个,两字组变调调型13 种,比如:加"兮"重叠式。爽兮爽,就是舒适极了。灵兮灵,就是聪明极了。苦兮苦,就是痛苦极了。

  在温州民间,曾流传了这样一个说法: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我军的联络方式总被敌方破译,因此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后来有人发现温州话挺难懂的,于是有人建议,能不能用温州人做通讯员,来传达战斗指令和通报战斗情况。这个建议得到首长的肯定。于是每个连、每个班都找出一名温州籍战士当通讯员,因为温州话太难“翻译”而保全了机密,温州话确实在战争中发挥了作用,后来,这个故事不仅在温州而且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

  讲着温州话的温州人,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既能享受最好的,又能承受最差的。

  我们先不追究这个事故的真实性,但是这个故事说明温州话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语言,它保持了古代汉语的声调和唐宋文化的内涵,同时也是温州地方文化的载体。

  1、馒头——面包  2、包子——馒头

  3、拖鞋——鞋拖 4、咸菜——菜咸

  5、很好吃——死人好吃 6、客人——人客

  7、热闹——闹热 8、涨潮——潮涨

  9、脚踏车——踏脚车 10、恶心—— 溜痒

  11、害羞—— 头皮涨 12、腋窝——拉脚下

  13、月亮——月光 14、早上——天光

  15、中午——日昼 16、晚上——黄昏

  17、吃早饭——吃天光 18、吃午饭——吃日昼

  19、吃晚饭——吃黄昏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