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电影放映员是个“肥差”,你怎么看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01:56:52
最受大姑娘想和小媳妇的欢迎,这不是一句玩笑话,这是真的。在80年代,电视机还很少还没有普及,在儿时的记忆中,一年就只能看上一两场电影,物以稀为贵,正因为电影场数放得少,就感觉十分的珍贵。从以下两个事例说明,农村电影放映员是非常吃香,非常受欢迎的人。
电影放映员是一个稀缺职业
在六七十年代,想成为一个电影放映员可没那么容易,那时10来个生产队可能只配备一两个电影放映员。想成为电影放映员,首先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且聪明好学,受到青睐后才有可能被推荐去学习电影放映技术,学会装片、倒片、修片、调片等,完成电影放映学习班考试,拿到电影放映学习证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电影放映员。
在人们眼中,电影放映员属于高技术人才,是“铁饭碗”,很受人尊重。举个小例子:当时放映电影不是随时都能放,要到大节日或生产队有活动或碰到喜事才会放映一场电影。如果某户人家结婚想放一场电影,需要生产队有头有脸的人去公社把电影放映员请过来。
放映电影要有银幕、大喇叭、电影机、发电机、汽油桶、音响设备等,这些七七八八的很重的,你可能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电影放映员悠哉的骑著自行车在前面,一帮人在后面运这些设备。
有文化出身好
现在如果去电影院应聘电影放映员,往往也就是看技术之类的条件而已,但是在以前可完全不一样,因为那时候的电影放映员,还要讲究出身,需要的是根正苗红的人。
像是家里祖上是地主的,是资本家之类的,基本来说都是不可以的,那时候的放映员在上岗之前,就跟现在考公之前经过的审核一样,都筛选过一遍,绝对家世清白,成分很好。
公社时期的电影放映员,对于自身的要求也是比较多的,单单是技术方面好还不够,必须要有文化,通常那些电影放映员,本身就是文化人,能说会写还会唱,多才多艺。
在识字率都不是很高的年代,知识分子已经是很罕见的了,若是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那就更加少有,对于这样的人,就跟现代人看待研究生博士生一样,都让人高看一眼。
电影放映员工资高
六七十年代,电影放映员,分两种情况,县电影公司的放映员是公司的职工,属于公职人员。公社的电影放映员,是大队推荐,公社批准,到县电影公司培训,合格后上岗,开始是在大队拿工分,公社每月补助生活费及下乡补贴,每天补助半斤粮票和五角钱!后来公社按亦工亦农每月37.5元工资,给大队缴20元,生活费个下乡补助17.5元。
电影放映员来放电影,生产队基本都会好酒好菜的招待,有时候为表示热情,有些老乡可能会送上一些礼品,如粉条,家里喂养的鸡等。不要小看这些小礼品,积少成多嘛,所以电影放映员的生活条件在当时就相当不错了。
所谓的公社八大员,说的是广播员、农机管理员、畜牧管理员、水利管理员、农技推广员与报刊投递员等等,电影放映员也在其中,再怎么著也算是个管理人员,不是吃苦力饭的。以前的电影放映员证上,印著列宁的一句话,写著:在所有艺术当中,对外面最重要的仍旧是电影!在娱乐活动匮乏的年代,看电影也是很难得的事情。
上一篇
开江豆笋属于哪里的特产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