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皮影简介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8:46:08
保定皮影,一种独特的汉族地方戏剧,流行于保定市,包括“老虎调”与“涿州影”两种。
“老虎调”曾在保定全区流传,尤其在保南更为普遍。其唱腔无伴奏,由演员以本嗓演唱,风格粗犷、奔放、朴实,与当地语言紧密结合。音乐结构为板腔体与曲牌体的综合形式,包含平调、慢板、叫腔、帮腔等多种板式,伴奏仅限于大锣、大钹、堂鼓、大鼓等。行当划分细致,包括生、旦、净、丑等角色,剧目多为连台本戏,如《四名山》、《中华会》、《七妖传》、《混元盒》等。
而“涿州影”则流传于保北涿州、定兴等地。演出时使用的伴奏乐器包括京胡、二胡、四胡、扬琴等,并有伴奏音乐。武乐使用大镲、大铙等。音乐结构属板腔、曲牌综合体,主要板式有二板、头板、琴腔、还魂调等,曲牌则有“三赶七”等。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各行当有独特的唱腔。剧目多为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如《西游记》、《白蛇传》、《三国演义》、《大英节烈》等。用语讲究,文学性强,且通俗易懂,可雅俗共赏。在演出中,涿州影人最独特之处在于旦角头像从脑门到鼻尖为一条直线,其他地方的影人则是一条弧线。
保定皮影在明代产生,兴于清代,民国初年则逐渐衰落。这两种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地方戏剧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