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教学点的内容与要求

1.认识褶皱和节理构造

位置:中岳庙后沟向西分岔约50m。

1)认识褶皱的组成要素。

2)测量两翼岩层产状和枢纽走向,分析轴面产状。

3)确定褶皱形态及类型并观察节理构造。

褶皱发育在古元古界嵩山群罗汉洞组上段的粗粒石英岩中。由于内外力地质作用,横剖面出露良好,东西宽约120m,高约60m,向北倾伏。在倾伏方向出露长约160m。

背斜主要证据有:

1)岩层向上拱起,核部由较老岩层罗汉洞组石英岩组成,东翼可见五指岭组石英片岩、千枚岩;石英岩中斜层理发育,根据斜层理判断,此处岩层为正常层位。

2)两翼倾角不等。东翼产状为52°∠31°,西翼产状为294°∠24°,轴面向西倾斜。

3)枢纽倾伏,其产状为350°∠15°。

此褶皱定名为斜歪倾伏背斜。

节理按力学性质可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张节理是由张应力形成的,剪节理是由剪切力(扭力)作用形成的。此处可见张节理发育在斜歪倾伏背斜的转折端,与褶皱枢纽近于平行,节理面呈锯齿状,延伸较短。从横剖面观察裂口上大下小,呈楔形,延伸深度不大。发育的两组节理,在横剖面上呈交叉状,故称“X”型剪节理(共轭剪节理)。节理面平直光滑,向西倾的一组发育较好,产状为284°∠40°;向东倾的一组发育次之,产状为43°∠31°(图3-11)。

图3-11 中岳庙后沟斜歪倾伏背斜素描

Pt1l—嵩山群罗汉洞组

2.认识不协调褶皱及叠加褶皱

位置:中岳庙后沟处。

根据褶皱中各层弯曲形态的相互关系,若褶皱中各层弯曲形态保持一致或呈有规律的渐变过渡,称平行褶皱或相似褶皱;若褶皱中各层弯曲形态明显不同,呈现褶皱大小、形态各异,致使各层的褶皱型式出现突变或不具几何规律,称不协调褶皱。

本处可见五指岭组石英岩、绢云石英片岩及千枚岩。由于岩石性质差异,受地壳运动的影响(高温、高压),岩石变成高塑性体而发生变形,形成形态复杂、产状无一定规律的柔流褶皱。当黏塑性差别较大的岩层交互组成时,层间滑动引起各层的弯曲形态特征不相同,有明显不协调的突变现象,致使同一褶皱内各层的褶皱型式也极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协调褶皱。

此处还可见到叠加褶皱,其类型为共轴褶皱,早期褶皱的轴面被再褶皱而弯曲,反映了本区构造活动的多期性和复杂性,使五指岭组石英片岩和千枚岩岩层发生叠加构造(图3-12)。

图3-12 中岳庙后沟五指岭组石英片岩及千枚岩中的叠加褶皱

B1,B2分别为前后两期的褶皱轴面

3.观察罗汉洞组岩性及斜层理

位置:位于斜歪倾伏背斜东翼冲沟处。

嵩山群罗汉洞组岩性可分上、下段,本点为上段:中粗粒石英岩,灰白色,风化后微带黄褐色,中—粗粒变余砂状结构,变余厚层状构造,节理、层理发育,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约占95%,少量的长石和磁铁矿,长石经风化后呈灰白色和褐红色土状,硅质胶结。细粒的石英岩,青灰色,层理不发育。

嵩山石英岩中斜层理、交错层理发育。斜层理是一个层(或层系)内由一系列与层面斜交的细层构成,是单向流动介质作用而形成的,说明当时沉积条件比较稳定。交错层理是在搬运介质作不定向运动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介质的运动方向不断变化,细层的倾斜方向也不断改变,形成层系彼此交错现象。交错层理常形成于动荡的沉积环境,因此常见于风成、滨海、滨湖、三角洲等沉积物中。根据斜层理向上撒开、向下收敛的现象,可以判断岩层上下层面(图3-13)。

图3-13 罗汉洞组石英岩的平行层理、交错层理素描

4.观察五指岭组千枚岩

位置:嵩亭NW方向约150m山坡上。

五指岭组按岩性可分为3段:本处为第一段千枚岩,岩石呈银灰色、灰白色、紫红色,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千枚状构造。片理面上呈丝绢光泽,并有挠曲和小揉皱。主要矿物为绢云母、石英。千枚岩中夹有薄层石英岩。由于千枚岩抗风化能力比石英岩差,地貌上形成马鞍状和缓坡地形。

5.参观嵩亭和中岳庙

嵩亭位于少顶山(又名黄盖峰)上,原是北魏时中岳庙旧址,清代改建为八角亭,亭旁立有“岳灵”碑一通。

少顶山,海拔543.5m。由古元古界嵩山群罗汉洞组石英岩和五指岭组石英片岩组成。少顶山断裂构造发育,北侧因唐窑-中岳庙断层通过,形成宽约200m的挤压破碎带,石英岩劈理发育。少顶山由于推覆作用形成叠瓦状构造(图3-14)。

图3-14 少顶山叠瓦状构造

(据马杏垣,1981,略改)

Pt1w—嵩山群五指岭组;Pt1l—嵩山群罗汉洞组

中岳庙位于少顶山下,距登封市区4km,原名“太室祠”,始建于秦(公元前221~207年),西汉时曾有扩建。庙址有变迁,至唐代建于此。唐宋年间极盛,现在基本上是清代重新修建的规模。新中国成立前,中岳庙屡遭破坏,新中国成立后逐年进行修整、清理和绿化,1963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到此旅游观光的人络绎不绝。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