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舟山走书著名演员

安阿小,原名沃小安,镇海柴桥沃家村人,太平军将领李世贤部下黄呈忠攻克宁波后,安阿小及其沃氏三兄弟加入黄呈忠部。在攻打定海的战斗中,安阿小与清军把总刘万青激战,斩杀刘万青,后与部下兵分二路攻打定海东、北二门,但被清军击溃,安阿小隐姓埋名苦度生计。他从小就擅长唱各种地方小曲,如《莲花落》,还会即兴编词哼曲,有一副好嗓子。由于被清政府视为“长毛”余党,安阿小改名安阿小,混迹于马岙,他的小调受到当地百姓欢迎。安阿小在马岙一唱就是十余年,他所唱的走书曲调虽有更新和完善,但终究文化水平低,形式没有多大变化。同治末年,安阿小得知六横山交头大支村有沃氏一族定居,于是从马岙渡海到六横认亲,与族弟沃阿来合伙边演唱走书,吸纳外来的曲调丰富走书艺术涵养。经过数年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沃阿定15岁时已青出于蓝胜于蓝,与兄长们共同琢磨下,用地方小调元素独创开场四句曲调,这就是舟山走书《四平调》的雏形。几年后,沃氏三兄弟唱红了六横全岛,村民称之为“阿小唱书”、“阿来唱书”、“阿定唱书”,后来加上地名称为“六横走书”。几年后由文化人查得,马岙有陶恭将说书定名为“翁洲走书”。六横虽是弹丸之地,不足以承载沃氏三兄弟的才华。光绪六年,他们扩大演唱范围到郭巨,深受当地村民欢迎,有的还向他们拜师学艺,翁洲走书很快流传到舟山、郭巨、大碶、小港、镇海城关等地。后经民间艺人汲取评话、说书的赋子曲调和模拟戏剧的念白等表演方式,将四明南词中慈、赋、平的唱腔揉为一体,进行“取各所长,为我所用”式的改革,且固定用二胡、扬琴、弹拨乐弦伴奏,形式更趋完善,便又几易其名曰“蛟川走书”、“宁波走书”等。由马岙起源、安阿小创始的“翁洲走书”唱响了浙江沿海一带。传统书目多为长篇,有《包公》、《大红袍》、《十美图》、《白鹤图》等40多部。新中国成立后,也编演了不少现代书目。尽管这种走书经常是以所在地变换命名,但作为创始地的舟山始终以“翁洲走书”称呼之。

定海双桥人黄素芬,现住解放街道,今年57岁。她穿着时尚,言谈优雅,因在舟山电视台栏目《翁洲走书》的亮相而成为舟山的名人。《翁洲走书》通常以单人演唱,另一人伴奏、伴唱,道具仅为一块“惊堂木”,一张画桌,一扇、一帕,曲调高昂诙谐顺畅,为岛民所喜闻乐见,在船头、堂屋、庙宇、晒场均可开场。黄素芬出身于走书世家,15岁时便接父亲的班登台演唱。在文革期间,她以“样板戏”为内容不间断演唱。进入舟山地区曲艺队后,她成为一名曲艺演员,到各地演出,场场爆满。她表示,现在城区没有场地演出,能演出的场地是农村的庙里和老年协会,观众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唱走书。她希望有一个专门的地方供翁洲走书的民间艺人演出和交流,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演出市场,改善翁洲走书的演出现状。她带了一名26岁的徒弟陈娜,明年将徒弟推荐到舟山电视台《翁洲走书》节目,也将说书内容进行革新,将现代流行的元素与走书独有的唱腔相融合,以扩大观众群体。

王如玉,1962年成为舟山地区文教局木偶剧团一名演员。她从小寄人篱下,被养父养母视同己出,但寄人篱下的自卑感让她从小就很听话。1966年因形势需要被借调到“舟山地区渔场指挥部”做广播员,1969年重返剧团搞曲艺,成为一名上山下乡为渔农村服务的文艺轻骑兵。她在海上有7-8级风的情况下,仍租小木船前往嵊山,经历晕船等困难。王如玉的足迹几乎踏遍了舟山群岛每一个住人岛,踏遍了宁波的每一个乡村。她的唱书人生中,工作量大,每天三小时嘴巴要说唱不停,有时加夜场,则要六小时,没有人可以替换。她整理书目很费劲,必须根据人物出场顺序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列出书目,自编自导自演,以符合群众口味的舟山宁波方言,套用喜闻乐见的民间小调和熟悉好听的曲调,使演唱风格自成一体。她对翁州走书的热爱和坚持,体现了中国传统艺德和承袭千年的善恶报应思想注入在一个中国女性艺人身上的责任感。尽管“文革”十年浩劫,翁州走书也难幸免,曲艺队伍被解散,艺人下放、转业,许多书目被焚毁、散失。但她为了“革命样板戏”的需要,被派到上海学习评弹。曲艺队里最优秀的二胡手、她的艺术伴侣却被下放到一家压煅厂参加劳动,痴心于曲艺的丈夫因受种种刺激得病,不久就撒手人寰。为了不放弃说唱艺术,王如玉将二个女儿托付给养母抚养,后来她的养父养母、大伯和她的第二个丈夫也先后过世,不到中年的她一人举债承担了五个亲人的丧葬费,一边还要照顾当时尚未成年的义弟和三个儿女。尽管生活给王如玉蒙上了一层苦难的阴影,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说唱艺术,而是将这份苦难融入到走书中,用艺术来鼓舞自己,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她感谢支持她和喜爱她的听众,表示只要身体还行,没有理由不演!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