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话的书写系统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21:34:38
大部分的福州话词汇都来自于古汉语,因此都可以用汉字写出。许多用福州话撰写的作品也都是用汉字书写的,譬如《闽都别记》(平话字:Mìng-dŭ-biék-gé)以及清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在福州发行的汉字版本的《圣经》。但是汉字作为福州话的书写系统,有许多缺点。
首先,福州话保留了许多独特的汉语词汇,这些词是无法用常用的汉字写出的。譬如否定词“mâ̤”,就没有一个通用的写法,其用法及发音相当于闽南语的“bē/bōe”(通常写作袂、𣍐),可能是用源字。有的人把它写作同音字“卖”,但是“卖”的意思和它却毫无关联。有人以“袂”借音书写,也有人创造由“勿”和“会”组成的“𣍐”,但是“𣍐”却没有被大多数字体所收录。
其次,由于缺乏乡土教育,几乎所有福州话的使用者都处于福州话文盲的状态。他们认为方言无法用汉字写出,而只有普通话才能用汉字写出。因此当他们书写福州话时,往往通过普通话的近似发音来错用汉字。比如,“会使(â̤ sāi)”一词(意思是“可以”)通常被写作“阿塞”。 平话字(Bàng-uâ-cê),也称作“福州话罗马字”(Hók-ciŭ-uâ Lò̤-mā-cê),是19世纪早期来福州的英美传教士根据福州话韵书《戚林八音》设计出的一种罗马化文字,英文也称作“Foochow Romanized”。平话字从最初的方案到标准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于19世纪下半叶定型。
在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平话字一度兴盛于福州话通行区的教会内,《圣经》、《赞美诗集》以及大量的传教作品都使用了平话字。一些教会学校将平话字学习列入课程当中,比如福州陶淑女中和格致书院。在当时,福州本地百姓会说官话会写汉字的人很少,而相对易学的平话字便成为了信徒书写母语的首选。
和闽南语白话字不同,平话字从未走出教会的圈子步入民间,而且即便是教会的人,也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平话字。随着近一个世纪来的国语运动的发展,如今,平话字已然为人所遗忘。
历史
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福州作为最早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成为了欧美传教士纷至沓来之所。但在当时的福州,百姓既不会汉字,也不会官话,为了在这里高效地传教,研究并掌握本地的语言便成了这些传教士的当务之急。平话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文献可考的最初设计者是耶鲁大学的毕业生、美以美会来到东亚的第一批传教士之一的怀德牧师,他在1847年9月7日到达福州。他引入了一套被称之为“William Jones音标”的记音系统来记录福州话的读音。这套记音系统全部采用拉丁字母,特殊的元音音素通过在拉丁元音字母上方添加特殊符号表示,例如,用à表示[ɛ]、ë表示[ø]、ö表示[ɔ]、ü表示[y],等等。这套记音系统已经具备了罗马文字的雏形。但由于特殊记号都被标记在字母的上方,所以这种记音方案无法标示字的声调。后继的传教士和学者——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麦利和、美国公理会传教士摩嘉立(在福州生活了半个世纪)、E. H. Parker(英国外交官)等诸人又不断地简化、规范并丰富琼斯音标。为了使这套方案能真正充当文字使用,圣公会传教士爱尔兰人史荦伯做了一项重要的调整:将所有的特殊符号统一成两点并置换到元音字母下方,另根据福州话的调值为七个声调分别设计了声调符号,标记于每个字主元音字母的上方。这样,平话字就完全脱离了琼斯音标的胎盘,作为一款正式的罗马文字问世了。
上一篇
外语水平四级没过怎么填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