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我国法律是否允许学校(高一)假期上课

看是你自愿的还是强制的

其实是不允许的 教育局规定的

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严禁暑假补课,学生对没完没了、五花八门的补课非常反感,而有些家长和老师对补课也是怨声载道,补课之风却屡禁不止,骄阳之下,酷暑之中,有着太多的背着书包的孩子忙碌的身影,成为近年来暑假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笔者对初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不是很熟悉的,而对高中这一块比较了解,下面就这一领域谈谈自己的观察与思考。

一、暑假补课,屡禁不止——现象篇

暑假补课,想说停止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严禁,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允许集中补课,办“兴趣班”、“培尖班”、“补差班”总可以吗?甚至连“班”字都不要,“夏令营”、“实践小组”“志愿队”,就差“志愿军”了。至于赁屋授课,甚至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过去有“超生游击队”,现在的“补课游击队”也毫不逊色,化大为小,化整为零,对付举报和投诉的方法林林总总。有的干脆公然集体上课,“传授知识并非犯罪”,“家长愿送,学校愿收,两厢情愿”,“法不责众,补课的又不是我一家”。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二、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心态篇

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市场。最不愿意补课的是学生,他们是补课的对象和主体,他们希望学校还他们一个真正的暑假,好放飞一下心情,松弛一下紧张的神经。失去了主体对象的支持,补课的市场应该岌岌可危,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1、家长的心态

笔者熟悉很多家长,他们对暑假补课看法不一,下面的几种说法有相当的代表性。

“这么热的天,把孩子热伤了咋办?夏天雷雨多,路上的安全谁保证?”

“教学内容有时间规定,为什么要延长?还要收费什么的,瞎折腾!”

“人家学校补了,你们学校不补,开学时就掉了人家一大截,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不补课,这么长的暑假,孩子在家干什么?看电视,把孩子都‘浪’了。”

“学校不补课,我们也得请家教,总不能让孩子‘荒’在家中。”

“请家教比学校集体补课花费更多。”

教育在升温,全民重视教育,这是现代社会的大趋势。“家有读书郎,父母有希望”,子女的读书,是父母的梦想所在。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现代家庭,如果孩子不能成材,那么,整个家庭就失去了希望。让孩子能够考上重点,是许多家长的梦想,而分数则是进入重点的通行证。升学对学生来说是成绩的较量,但对家长来说则是经济实力的较量,因为差一分就是几万元的代价,与其为孩子升学花几万块钱“入门费”,不如把这笔钱“提前预支”用于家教、补课,这样既可为孩子打牢基础,又为来年冲刺作好准备。

怕孩子暑假在家“浪”掉“荒”掉,可以说,是许多家长的共同心态。孩子暑假在家,是家长的心病,一是没有时间管,二是即使有时间,要辅导孩子的功课也力不从心,与其让孩子“浪”、“荒”,还不如让学校、老师代管,多多少少还能学点知识,增加点分数。

从众心理,是家长热中补课另一重要心态。人家的孩子在补课,自家的孩子无人补,心里虚得慌,堵得慌,生怕自己的孩子分数掉下来。

分数,是学生的命根,也是家长的命根。

2、学校与老师

“升学率是学校的命脉”,这是许多中学的领导和老师的共同看法。其实,这种看法,并非来自于学校和老师。整个社会评价一所学校,“升学率”成了唯一标准。众所周知,现在的招生考试制度,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的,而补课就成了提高考试成绩的良方。喊了多年、叫破了嗓子的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面前溃不成军。正在高中的老师为分数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然而,大学的老师并不这么看。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朱曦副教授认为,学生、教师花费在补课上的时间与精力太多,而收获太少。暑假本应是学生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宝贵时段,却被用来补课,但所学的东西也只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考完了也就没多大用处了。这种投入如同花大价钱买来的却是“一次性使用”的易耗品一样,是不划算的,因为一个健康人所学的知识,应该是“终身有效”的“耐用消费品”。中学的老师没有大学老师说得那么轻松,沉重的升学压力,压弯了本来就不挺直的腰。“高分低能”是现在学生的共性,人人心知肚明。有些“所学的东西也只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考完了也就没多大用处”,是高考敲门砖,但要敲开大学之门,这块砖却非要不可,即使敲开门就把它扔掉。分数不是万能的,没有分数却是万万不能的。因而,考什么补什么,大家心照不宣,成了补课的潜规则。

骄阳似火,酷暑难当,亦或电闪雷鸣,暴雨如注,学生补课出现了安全问题,谁负责?毫无疑问,学校吃不了兜着走。教育主管部门严禁补课有红头文件为证,与家长之间的“两厢情愿”一旦出了安全问题就变成了学校的一厢情愿,将会受到严厉的处分。学校暑假组织集体补课,确实是走钢丝,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补课获得的几两“银子”,与这种高风险相比,实在微不足道。(学校暑假组织集体补课,是高风险低收入,家教是低风险高收入,家教对于高收入家庭,是九牛一毛,低收入家庭,就要砸锅卖铁)谁将学校逼上梁山、落草为寇,毫无疑问,是评价体系。考好了,校长脸上流光溢彩,教师也扬眉吐气;考砸了,校长灰头土脸,教师也无颜见学区父老,更不用说“上头”的批评,家长的责难。 一好遮百丑,一差招万嫌。这好与差就在升学率这个“硬件”,就是学生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