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铜人演进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05:17:17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针灸铜人——宋天圣铜人,铸造于北宋天圣五年(1027),由医官王惟一主持,分为两具,一存医官院,一藏于大相国寺。明代正统年间,因穴位模糊,英宗下令复制,新铜人被称为“明正统铜人”。然而,宋天圣铜人在明正统铜人铸成后神秘失踪,仅留下元大都(北京)太医院三皇庙和明内府的遗迹。
元朝攻占汴京后,南宋朝廷为保全,将“宋天圣针灸铜人”献出。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命尼泊尔工匠阿尼哥修复,铜人经4年努力得以修复,成为研究针灸的重要依据。1264年,铜人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石碑迁移到元大都三皇庙。
“明正统铜人”是现存最早的针灸铜人,其外形特征、穴位分布皆有详细记录。穴眼深1-1.5cm,颈部有断裂伤痕。铜人高175.5cm,穴位总数654个,采用楷体阴刻。明代还有明嘉靖铜人,以儿童形象呈现古代穴位测量单位。195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仿制了明正统铜人和民国铜人,后者以光头儿童形象,展示了344个穴名和647个穴位。
清代乾隆铜人作为奖励品,全身刻有穴位,而民国铜人则以创新设计展示了彩绘器官。当代的蒙医铜人,以成年男子形象,体现了蒙医针灸的独特风格,共有538个穴位。
扩展资料
针灸铜人是中国古代供针灸教学用的青铜浇铸而成的人体经络腧穴模型。始于北宋天圣年间,明清及现代均有制作,是经络腧穴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具。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