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地理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陆地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和土壤等组成,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这一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某个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他要素发生相应变化,甚至导致环境整体的变化。例如,森林被砍伐可能会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进而影响到气候、土壤等其他环境要素。

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陆地自然带是指陆地不同地区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形成不同的气候以及与之相应的植被、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环境。这种地域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以及非地带性分布规律等方面。

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则由地形、地质构造、岩性、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造成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差异。例如,南半球大陆上由于广阔的海洋分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侧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形成温带荒漠带。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各自然带紧逼海岸,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的约束。

自然地理难点总结

在自然地理学习中,理解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掌握非地带性分布规律的表现,解决雪线高度与地形、气候条件的关系,以及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难点。例如,雪线高度主要受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影响,高纬度和高山地区的雪线通常较低,而气温相同条件下雪线高度取决于年降水量的多少。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进而间接影响雪线高度,不同山地南坡和北坡的雪线高度存在差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在低纬度的高山地带表现明显,同一自然带在热量和降水丰富的坡面分布的高度要高。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