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药物代谢的过程及分子机制

药物代谢是生物体内的复杂过程,涉及外源物质的解毒与转化。这一过程在所有生物体中普遍存在,具有古老的起源,并在生物体的防御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一系列酶系统,生物体能够改变外源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以促进其排出体外。这一领域研究被称为药代动力学,是药理学和医学的重要分支。药物代谢过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修饰、结合和排泄。在第一阶段,称为I相反应,酶如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将反应性或极性基团引入异生素中。第二阶段,II相反应,已修饰的化合物与极性化合物结合,这些反应由谷胱甘肽S-转移酶、糖基转移酶等催化。最后,在III相反应中,结合修饰的异源物质进一步加工,被外排转运蛋白识别并从细胞中泵出,通常将亲脂性化合物转化为易于排泄的亲水性产物。

渗透屏障和解毒机制是生物体处理外源化合物的关键。细胞膜作为疏水渗透屏障,控制着物质的进入和排泄,而大多数亲水分子无法直接进入细胞。相反,生物体进化出了利用膜渗透性异源物质的疏水性的解毒系统,这些系统通过广泛的底物特异性来解决特异性问题,几乎可以代谢任何非极性化合物。然而,这些系统对于内源性活性代谢物如过氧化物和反应性醛的解毒效果有限,因为这些物质通常具有相同的极性特征。

药物代谢的主要组织在肝脏,其光滑内质网承担着药物代谢的主要任务。肝脏通过门静脉接收肠道吸收的化学物质,具有较高的药物代谢酶系统的浓度,从而有效代谢进入的药物。胃肠道、肺、肾和皮肤的上皮细胞也参与局部毒性反应。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众多,包括年龄、个体差异、肠肝循环、营养、肠道菌群和性别差异等。病理因素如肝脏、肾脏或心脏病也会显著影响药物代谢过程。

研究药物代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科学家们发现有机化学物质如苯甲醛在人体内能够被氧化并与氨基酸结合。随后的研究揭示了其他解毒反应,包括甲基化、乙酰化和磺化,并在20世纪初开始探讨负责这些代谢物的酶和途径。重要里程碑包括1961年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鉴定,1962年细胞色素P450的发现,以及1963年认识到它们在外源代谢中的核心作用。这些现代生化研究为药物代谢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