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甘肃历史人物和古城多吗

历史书是有的

首先说说敦煌,敦煌古城就是甘肃境内的

敦煌古城为汉敦煌郡治,位于党河中下游绿洲腹地。

唐立沙州、元置沙州路、明设沙州卫,其城址一脉相沿,未曾他迁。

据西北师大敦煌所李并成研究员考证推测,可能是赵破奴从令居向西进军两千里,于汉元鼎六年(前11年),乃调集张掖、酒泉郡人力修筑敦煌城这一西陲要塞,并筑有敦煌绿洲外围的土河、塞城以及马圈口堰水利枢纽。

在公元1669年以前,甘肃军政文化的中心基本在陇西,陇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是西出长安的第一大军政文化重地。

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与现代化大都市的宣传,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和概念,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快慢,不应对它历史文化的宣传影响到这样的程度,这是一种遗憾。

“陇西”地名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记载(北京大学版《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战国地图)。

我认为甘肃如果放弃陇西,就等于放弃了用有力的地域名称和历史名人,来衬托说明甘肃悠久人文历史的丰厚资源,因为陇西是甘肃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

天水和武威也曾在历史上有过阶段性辉煌,或者有与陇西并驾齐驱的时段,但其长久性和总体份量都不如陇西。

就前面所列历史人文,大多都被史典记载在“陇西”名下,陇西就是历史上陇西郡的所在地。

陇西不光在甘肃就其全国而言都是中国历史文化为数不多的典范地名之一,它承载着民族千古以来的典籍文化。

搬开中国浩瀚的文化史典,就无法回避四处可见的陇西(陇西郡、陇西成纪、渭州、巩昌府、巩昌总帅府、巩昌布政使司),因为陇西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化发祥地的首要地区,历史文化名人层出不穷,是秦文化、唐文化的发源地。

甘肃天水市日前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弘扬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石窟文化等五大文化为主线,保持和延续天水古城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永泰古城,修筑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明 *** 为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

建成后即成为军事要塞,兰州参将就驻扎在这个城堡内。

当时,城内驻有士兵2000多人,马队500人。

古城由于鸟瞰形如金龟,故又称“永泰龟城”。

古城城围周长1.7公里,高12米,炮台12座,城楼4座,外形是一大圆,城周有护城河。

古城四面有4个瓮城,形似龟的肩足,保存尚好,只是瓮城上的建筑已不存在了。

永泰古城由于城墙坚固,作为一道完备的军事屏障和防御工事,在明清两代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400多年来没有被攻破过。

永泰古城位于甘肃省景泰县境内,明清两朝,这里曾经是一座显赫的军事要塞,这里因为战争而兴起,又因为自然环境的改变而衰落。

永泰城是松山新边中的一座军事要塞,在李汶的亲自监督下,永泰城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三月开工建设,第二年六月完工。

当时驻军两千多人,马队五百人,兵营、练兵场、火药场、武器库、草料场、马场等一应俱全。

城墙上有炮台12座、城楼4座,城下有瓮城、护城河,城南北两侧分别指向兰州和长城方向建有绵延数十里的烽火台。

如此完备的设计,堪称中国古代军事要塞教科书式的典范之作。

永泰城现在的行政区划为白银市景泰县寺滩乡永泰堡村。

城内目前居住着74户人家,420多口人。

据当地老人讲述,古城内现在的居民大多是明代驻兵的后代,所以没有一个统一的姓氏,起初大概有七八十个姓,数千人。

经过陆续的迁移,在上世纪50年代村里还有30多个姓,1300多人,那时城外的草原和树木还相当繁茂,不似现在荒滩戈壁的面貌。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