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沿革

1945年,同济大学设立了法学院,开始了其学术历程。1946年,大学在四川归沪后,着手创建文学院,最初将理学院扩展为文理学院,并增设了哲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三个系。1948年,文理学院进一步分化,文学院增设了历史学系,标志着同济大学形成了理、工、文、法、医五大学院的综合框架。学院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人文社科学者,如中文系郭绍虞主任、哲学系熊伟主任、德文系陈铨主任、历史学系吴萍主任以及法律系吴歧主任等。著名教授如章士钊、郑寿麟等也曾在同济任教,为大学人文建设贡献巨大。1949年,文学院与法学院合并为文法学院,随后并入复旦大学,为复旦的文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20世纪70年代末,同济大学着手恢复与德国的学术交流,并致力于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尽管曾计划重建哲学、医学系,但因体制限制未能实现。1986年,学校成立了社会科学系,并逐渐分化出法律、文化艺术、经贸等系。1993年,文法学院正式恢复,下设多个系和研究所,如社会科学、法律、文化艺术等。此后,商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独立,1998年文法学院以独立学院的形式运作。

2003年,为了提升文科发展,同济大学文法学院在学校的推动下,开始转型为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研究型学院,对学院结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整合相关研究机构后,哲学与社会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等系成立,与原有的法律学和中国语言文学系共同构成了新的学院框架。2005年,文法学院在博士点申报中取得了重要突破,标志着学院在文法建设上取得了新的高度。2006年,学校根据学科领域,重组成立了人文学院和法政学院,继续推动大学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

扩展资料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文科教育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1915年就有过法政科毕业生。而“五四”时期同济人的文学创作和学术探讨就已颇具影响,如“五四”前诞生的“少年中国学会”的活动中,魏时珍、宗白华等同济学生曾是《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