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法家教育思想过程

商鞅为了使秦国富强,他将农战作为治国之要。他推行农战教育,奖励农战,主张在农战的实际斗争中锻炼和增长人们的才干。他认为,人们的智谋是在长期的作战中成长起来的。

韩非作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为秦王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总结了战国时期的斗争历史经验和教训,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是造成祸乱的重要原因。他主张禁止办私学的人的行动自由,禁止言论和结社的自由,以打破新兴地主阶级实行“法治”的绊脚石。

韩非猛烈地批判和攻击法家以外的其他学派,特别是反对儒家学派。他认为儒家的那一套教条和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是国贫兵弱、乃至亡国的根源。他主张禁止互相矛盾、只能惑乱人心的学说,而定法家于一尊。他强调培养“智术之士”或“能法之士”,并详细阐明了革新家必须具备的品质和能力。

为了使“法治”的思想能够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占统治地位,韩非提出了著名的法家教育纲领。他主张废除古代奴隶制的文化典籍和道德说教,特别是儒家所尊崇的“礼、乐、诗、书”和“仁、义、孝、悌”这一套东西。他继承和发展了商鞅的“壹教”精神和措施,认为必须使每个人的思想和言论都符合法家的精神和遵守国家的法律。

韩非重视在实际的斗争和锻炼中,培养和选拔人才。他强调:“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即宰相要从有治理政治经验的地方官吏中提升,猛将要从有实践经验的普通士兵中选拔。他继承和发扬了商鞅重视“耕战”教育的政策,强调“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通过“耕”和“战”的实际斗争锻炼和培养人才。

韩非的“法治”理论虽为维护和加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但也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的理论有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的一面,忽视了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然而,在新兴地主阶级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的前夕,他的教育观点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