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荐文 | 城市规划中的“通勤”概念辨析及“通勤阈值”界定探讨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05:38:53
导言
城市规划旨在实现空间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需深入研究人群的空间活动规律。其中,城市居民上下班出行形成的“通勤”是最重要的日常空间活动,其时空需求和分布特征对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土地使用、空间结构和设施布局至关重要,同时也是预测模型研究的重要对象。随着手机信令等时空定位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对城市居民空间活动状况的认知能力大幅提升,关于通勤问题的学术研究和文献大幅增加。然而,通勤作为具有特定含义的术语,在城市和区域规划领域衍生出的“通勤圈”、“幸福通勤”、“极端通勤”等概念,以及对“通勤率”、“通勤距离”、“职住平衡”等指标和政策目标的讨论,都需要建立在对通勤内涵准确理解的基础之上。本文基于溯源而辨析“通勤”概念,并探讨“通勤阈值”的界定,旨在匡正误区并为相关的规划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通勤”研究的引用链及在规划研究中的应用审视
与“通勤”问题相关的研究目前分布于多个学科领域。通勤是一个在多学科运用广泛、具有特定含义的重要学术概念,但其概念本身存在误解或偏差,会影响相关研究的可靠性。审视相关研究文献及政策文件,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认知误区:一是概念的泛化,二是没有意识到通勤是“职住空间分离”条件下产生的行为与概念。此类误用常见于研究报告和学术文章,需要及时匡正。
“通勤”概念溯源及“通勤阈值”界定的准则
“通勤”概念源自日本铁路系统,最初用于描述居住地和就业地之间的日常空间移动行为。国际上,通勤已成为社会上的通用概念,普遍被定义为特定人群在居住地和就业地之间具有周期性、往复性的特定出行行为。因此,界定“通勤”的关键在于“特定人群(通勤者)”和“出行范围”的界定。总体而言,“职-住通勤”被认为是“职住分离”人群的出行行为,需要合理界定“通勤阈值”的重要意义。
合理界定“通勤阈值”的重要意义
通过手机定位大数据技术的辅助,可以具体阐释在准确把握“通勤”概念的基础上,合理界定“通勤阈值”的重要意义。研究中采用2020年GPS精度的手机LBS数据识别出上海市常住用户791万个样本,发现去除400 m以内位移样本后,上海市通勤距离各类人群比例较全样本时翻倍。若将日常流动位移处在400 m以内的人群也视为“通勤人群”,样本数量的巨大差异将会对居民平均通勤距离及时间、通勤关联强度、职住分离程度等一系列问题的分析造成巨大干扰。进一步分析还可见,通勤空间关联强度的偏离程度随尺度变化,空间层次越多、分析单元尺度越小,职住关系的结构性偏差越显著。
结论
本文指出“通勤”概念在规划领域从概念到阈值两个方面的认知误区。前者表现为对“职住通勤”概念应用的泛化,后者则忽视了“通勤”源于职住的地域分离及出行行为的特性。合理界定“通勤”的概念和其阈值在城市规划研究和实践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忽视通勤的必要阈值,可能造成分析结果的明显偏差,从而导致规划和策略制定的失误。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