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高中地理中植物生长期与生长周期的区别

生长期是一年中植物可见生长的时期。它与温度条件密切相关,通常以日平均气温5℃为界限。在干旱地区,水分条件也影响着生长期的长短。不同植物对生长期的需求不同。生长期的长度还决定了植物分布的北限,以及植物能生长的高度和纬度。例如,梅树的生长期约为180天,苹果树约为170天,桃树约为100天。

界限温度对作物生长期有显著影响:

- 当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3℃时,冬小麦和韭菜等作物开始返青,春小麦可以播种。秋季当日平均气温降至3℃以下时,大部分作物停止生长,秋作物开始变黄。因此,3℃以上的气温持续期可视为喜凉作物的生长期。

- 当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5℃时,早春作物可以播种,大多数作物和果树开始恢复生长。秋季气温下降至5℃以下时,作物生长速度减慢。所以,5℃以上的气温持续期被称为植物的生长期。

- 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0℃是喜温作物播种和生长的关键温度。秋季气温降至10℃以下时,喜温作物生长速度减缓。因此,10℃以上的气温持续期被称为喜温作物的生长期或作物活跃生长期。

- 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5℃的初日标志着喜温作物开始积极生长,大多数农作物进入旺盛生长期。秋季气温低于15℃时,对某些作物的灌浆和成熟不利。因此,15℃以上的气温持续期被称为喜温作物的活跃生长期。

生长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到下一次分裂所经历的过程。它通常分为四个阶段:

1. G1期(第一个生长期):蛋白质和RNA合成活跃,细胞体积显著增大。

2. S期(DNA合成期):完成染色体的复制,形成两个染色单体。

3. G2期(DNA合成后期):继续合成RNA和蛋白质,并构成细胞的第二个生长期。

4. M期(有丝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在这个阶段,细胞完成核和质的分裂,产生新的子细胞。上述G1期至G2期合称为间期。不同细胞的生长周期长度不同,一般在10小时以上。有时生长周期也被用作微生物生长曲线的同义词。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