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11:38:40
如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选择合适的时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 合作是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命令。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听到教师的一声令下,学生便开始所谓的“合作交流”。这种合作根本没考虑学生是否有这种合作的欲望,使得合作学习无目标无动力,收不到实质性的效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个人认为教师要学会巧设合作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因为兴趣是促学的动力,是成功的先驱。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多边形》这一课时,当学生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时,我让学生拿出橡皮筋,先拉一个三角形。对于三角形,四边形,学生得心应手,很快就拉好了。但当学生拉五边形的时候,有的学生失败了,也有部分学生借助于牙齿或硬物拉出了五边形,再拉六边形时,有的学生手指、牙齿不够用,怎么办呢?反应快的学生想到了与同桌合作,成功地拉出了六边形。我再问学生“如果要你们拉七边形、八边形,你们还行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行”。这样学生在无形的动手操作中,感到手不够用,逼得学生自己去想办法,去请同学帮忙。在借同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了:当一个人不能完成某项任务时,可以求助其他同学的帮忙,懂得在合作中完成个体无法完成的任务,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优势,尝到合作学习的“甜头”,以此来点燃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把学生“逼上”合作的“梁山”这样他们就乐于与同学合作,一起进行观察、研究,同时也使他们感到了与人合作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2、渗透德育,培养合作精神 团结合作是一种优良品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应该从小抓起,从最简单的做起。在数学课堂中应不失时机地渗透此项德育内容,使学生领悟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上述的案例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到的启示颇多,如怎样统计数据更方便准确,怎样分组合作效率更高,还从合作学习中懂得要互相帮助、友好相处才能解决问题的道理。另外,在分组合作学习时,有的后进生不太受欢迎,往往被其他同学排斥,但在这堂统计课中因要数四种车的辆数,每4人一组的合作方式缺一人都不行。这位教师从另一个角度关注着学生的差异,并在无形中给学困生以帮助,这样不但使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习的方法,还明白了合作学习需要相互帮助的团结协作精神。特别是大班额下的合作学习,更应为每个学生创造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增进友谊和集体荣誉感,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智育、德育效果。
3、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一般来讲,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上一篇
如何与初中生的孩子相处
下一篇
测电压表内阻的方法有多少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