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枢机构是如何演变的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03:17:46
(一)中国中枢机构的演变历程
1. 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中枢机构以国王为核心,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多进行封侯。西周时期开始出现了“宗法制”,形成了“公侯伯子男”的政治阶级形式,并采用“世袭世官制”。春秋战国时期,中枢机构发生较大变革,由世袭制度转变为君主委任制。
2. 秦汉时期: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负责具体行政事务。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西汉时期对三公九卿制进行改进,东汉时期三公权利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削弱。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三省六部制,尚书台成为中央最高行政执行机构,中书省、门下省成为新的中枢决策机构。
4. 隋唐至明清时期: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宋朝设置参知政事、三司、枢密使以限制相权。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集权制度空前强大。
(二)推动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变的动力
1. 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中枢机构的不断变化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帮助统治者维护统治。
2. 君主集权观念的出现: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再到军机处的设立,君主集权观念的出现推动了中枢机构的演变。
(三)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变特征
1. 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到明清时期的内阁制和军机处制度,相权逐渐削弱,君权得到加强。
2. 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各代中枢机构的改革和演变过程中,地方权力逐渐分散,中央权力得到加强。
3. 中枢机构各部门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各部门之间既合作又相互制约,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权威。
(四)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变特征所体现出来的历史必然性
1. 适应封建社会形态:中枢机构的演变是为了适应封建社会形态下统治者的需要,加强皇权集中。
2. 中央控制地方的体制:中枢机构的演变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统属,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3. 君主政治权力集中的制度表现:中枢机构的各个特征都是君主意志所决定的必然性,体现了君主政治权力集中的制度。
上一篇
a端b端c端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
什么什么什么海成语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