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武状元考的是什么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08:02:51
中国的功夫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之一。功夫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天人合一,中国功夫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由于深受兵法文化和武侠文化的熏陶,对于武状元总带有点神秘的玄学色彩。事实上,武状元以及武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系统,和清代逐渐兴起的江湖门派相去甚远。
武举制度有记录的,是最早设立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规定“天下诸州,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试长垛、马枪、翘关、擎重,以为等第之上下,为之升黜”。其中“长垛”指射箭技艺,“马枪”指骑马使枪,“翘关”指抬起城门的大木栓,“擎重”顾名思义指的就是举重。唐代初创武举,影响力微弱,还没有“武状元”的概念。唯一令后世耳熟能详的中唐大将郭子仪,史书也仅记载他“武举高等”,并没有说明白他获得的名次。
由此可见,在唐代的武状元考试,也只是统治阶级为了培养效忠中央朝廷的武人,而且武举考试的生员来源,也只能从大氏族中产生,因为单单一个马枪的考试,就需要一匹马,而那时候喂养一匹马,只能是氏族的力量才可以负担的起。
到宋代,士族衰微,庶族崛起,文科举几乎彻底取代了原有的门阀文官体系。而对于武科举,宋人也有一套独特的标准。宋代武举增设“策对”考试,要求应试者熟知“武经七书”(《司马法》、《孙子》、《吴子》、《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韬》、《唐李问对》),大大提高了文化素质门栏。
于此同时又降低马术、力量等受家境影响较大的考试门栏,使许多读书人获得了应试武举的机会。只是如此一来就限制了武艺高强者入仕,故增设“绝伦科”,降低“策论”标准,提高“勇武”标准,专门收纳武艺高强但文化素质较低的考生。
但中国古代的兵书战策偏好泛论,不肯细说操作流程。因此光靠熟读几本古人兵法,很容易陷于空谈理论行动无能的境地。宋朝武举人的实际表现差强人意,未能靠智慧率领宋军碾压周边蛮族。宋代几位名将,诸如狄青、岳飞、韩世宗等人,都是职业军人出身。
宋亡之后,元代至明代初期,军队由世袭军户组成,武人选拔制度又回到了初唐以前的状态。比武考核虽未废弃,还有弓箭比武和长枪比武存在,武职选拔系统却只允许军户参加。
至中明土木堡战役后,世袭武臣地位下降,文官开始直接统帅军队,武举通路才逐渐对外开放。明代武举和宋代武举颇为类似,非常重视“策论”。在武艺考核方面,明代武举并没有什么新奇创造,仍以弓马技艺为核心。
明代除崇祯朝外从未举行过武举殿试,但民间依旧诞生了“武状元”的称谓。可惜明代武状元在行伍中的成绩平平无奇,尚不如某些科举文官出彩。明代的几位名将,诸如张辅、戚继光、李成梁等,或为行伍出身,或为世袭武官,没有一个是武举出身。
清代武举的地位较之宋明两代有了很大提升,并且更注重武艺考核。“策论”考试内容简单,默写一段兵书即可。武艺比试则内容丰富,难度系数较高,分为步射、骑射、舞刀、举石等项。1885年,曾有法国人在南京观看了武举的省试,饶有兴致地把考试过程通过文字和绘画方式记录了下来。在众多考核内容中,最有趣的一项是“射地球”,要求应试者必须在骑马状态下用特殊形状的箭头把皮球从隆起的小土堆上射下来。如果弓力不足或精度不准,很难成功。
虽然较宋明武举大不相同,但清代武举也只是替朝廷选拔了一批气力大、善弓马的勇士,没有产生过哪怕一位战绩卓著的名将。
不难发现,古代的武举考试制度只能考核那些个人技艺。对于“帅才”这种内涵极度复杂的能力,几本上只有战争才是最好的验证方法。不过,纯粹的武技考试,还是能选拔出弓术、马术、膂力等上佳的勇士的。
上一篇
艺考美术要考什么内容
下一篇
快得什么填空三个字是什么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