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全文核心观点梳理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经济学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由凯恩斯撰写,于1936年出版。本书的核心观点围绕就业、利息和货币三个主题展开,对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制定具有深远影响。

凯恩斯认为,社会总需求是决定生产量和就业量的关键因素。社会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总消费量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增幅小于收入。为了维持就业水平,投资量必须吸收超过消费的部分。如果消费倾向不变,就业量的均衡水平将由投资量决定。因此,失业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即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水平,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

本书中,凯恩斯提出了均衡就业量的决定因素,即总供给函数、消费倾向和当前投资量。这一理论为后来的宏观经济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强调了政府在调节经济中的作用。

劳动力单位和工资单位的概念在本书中被引入。劳动力单位用来衡量就业量,工资单位则表示一个单位劳动的货币价值。通过定义这些概念,本书为讨论经济体系的供给状况和供给弹性提供了便利,不必关注产量,而只需关注供给函数、劳动力单位和工资单位。

预期在就业中扮演重要角色。短期预期关注价格预测,而长期预期涉及对未来回报的预期。预期决定了企业对就业量的决策,改变预期需要时间才能完全影响就业量。短期期望值的修改是逐步的,而长期期望值的好转可迅速提高就业量。

储蓄和投资是经济体系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储蓄定义为收入超过消费的部分,而投资则是资本设备价值增值的体现。储蓄与投资的总额相等,因为它们都等于收入超过消费的部分。收入等于产量价值,储蓄等于收入减去消费,因此储蓄等于投资。

消费倾向受到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因素包括收入水平,收入增加导致消费增加,但消费增长幅度小于收入增长。主观因素涉及储蓄动机、利率变动等。中央及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储蓄动机以及利率变动都对储蓄和投资有重要影响。

边际消费倾向和乘数理论揭示了投资与就业量之间的关系。投资增加导致收入增长,这一增长量超过投资增长量。就业乘数衡量了投资增加对收入增长的影响程度。资本边际效率理论则探讨了资本设备提供的预期收益与供给价格的关系,以及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经济周期理论解释了社会中周期性危机的产生。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经济周期包括危机现象,向上趋势转变为向下趋势通常突然,而向下趋势转变为向上趋势则相对缓和。这与耐用品资产寿命和剩余库存持有成本相关。

关于社会哲学,凯恩斯提出了政府在经济调节中的作用。政府减税对经济刺激不如直接增加开支有效,因为减税可能导致收入减少,而不是增加总需求。控制资本边际效率,降低利息率,可以缩小贫富差距。随着资本量增加,食利阶层可能逐渐消亡。维护国际贸易的互惠互利是解决国家间矛盾的关键。政府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诱导,确保其适应性,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不仅为现代宏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在经济政策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深入探讨了就业、利息、货币和经济周期等关键问题,为理解经济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视角。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